有梦想的人,终究会发光的。
比如,林清玄。
提到这个名字,我想80后、90后们一定不陌生。
阅读理解的习题里,10篇大概有8篇会是这位老爷子的。
想想出题老师的意图也很明显:
老爷子的文字很美,每篇散文的中心都很明确,是最基础的写作思维,但同时又得益于台湾作家的细腻,从小事中领悟,这在答题术语中便可以牵扯出“升华”。
可是做了那么多道题,却没有一道这样的题目:
“林清玄为什么会成为作家?”
是啊,这道题目并不符合语文阅读理解需要考察的范畴。
但却适合每一个迷茫或者成长中的人:
“如何成为理想的自己?”
01
“我将来会是个作家”
出生的家庭,并没有给予林清玄太多成为作家的线索。
在家中的18个兄弟姐妹里,他不过是个排行第12的普通孩子。
特别是在贫困的家庭中。
没有人指望他成为一个不知所为的作家。
但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他坚持每天写500字,中学变成1000字,高中则成了2000字,直到大学规定为3000字……
因为,在林清玄的内心,早就有了关于未来最明确的目标:
“我从小就觉得我将来会是个作家。”
我们也都有过梦想。
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就会问小朋友们,你们长大以后的梦想是什么啊。
然后上了小学,作文里也会出题让你写:“我的梦想。”
初中这个命题作文扩展到了600字。
高中我们也花千八百字描述过自己已经变了无数次的梦想了。
就像这样,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梦想就是梦想。
是课堂上搪塞老师的问题,是考卷上需要写满字数的作文题目。
少有人真的会为自己确立一个梦想,然后坚定不移的向着它跋涉。
大概也正因如此,那些为了梦想一路坚持的人才会最终脱颖而出。
我们总是感叹,大概在平行世界里,终究有人过着我们想过的生活吧。
可是却从不反省,为了所谓的理想生活,我们又究竟付出了什么。
如果只是在沙盘上随意的不着边际的描画,最终我们能够得到的,也不过只是一盘散沙而已。
02
缘是随愿而生的
林先生是佛教徒,看他的文章也多以悟道为主。
可是我最喜欢他的,是那句“缘是随愿而生的”。
记得曾经有个朋友最喜欢的一个词是“随缘”。
仿佛一副参透了天地,洒脱自在的样子。
但真正的参透,我更觉得是林清玄的这句“缘是随愿而生的”。
不强求,不等于不求啊。
总归要有心愿才能有宿缘。
读书的时候,有人总看不起读书勤奋的人。
总觉得有人天生就是文曲星下凡,不用勤学也能考出好成绩。
最常见的说法就是“你不是读书的料。”
可是,天上哪有那么多文曲星呢?
再说,就算是文曲星,后天不努力,谁知道会不会成为仲永呢?
缘是随愿而生的。
人活在世,总要有所求、有所欲。
因为只有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能最终得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从10岁起立志成为作家。
17岁的林清玄做过码头工,握着笔的手也握过杀猪刀,但他并不妥协。
那个小小的、不灭的“成为作家”的愿望,让他也有了发表作品的机缘。
随后报告文学、文艺评论、剧本以及令他名声大噪的散文创作让林清玄在30岁前得遍了台湾所有文学大奖:国家文艺奖、中山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金鼎奖、时报文学奖、中华文学奖、中央时报文学奖、吴鲁芹散文奖、作协文学奖,曾于台湾获得世界华人文化新传奖、杰出孝子奖、世新大学十大杰出校友奖、成功杂志十大成功人物奖、宝岛十大才子奖……
我们要学会发愿,也要学会还愿。
即使没有菩萨相助,我们也能遇到自己的机缘巧合。
03
别太快把棋盘下满
作过林清玄那么多阅读理解,我始终记得一个故事:
在公园里看两位老人下围棋,他们下棋的速度非常缓慢,令围观的人都感到不耐烦。
第一位老人,很有趣地说:
“嘿!是你们在下棋,还是我在下棋?我们一个棋考虑十几分钟已经是快的,你知
不知道林海峰下一颗棋子要一个多小时。”
旁边的老人起哄:“未见笑!自己比林海峰。”
第二位老人,看起来很有修养地说:
“你们不知道,围棋要慢慢下才好,下得快则杀气腾腾,不像是朋友下棋了。何况,
当第一个棋子落下,一盘棋就开始走向死路。一步一步塞满,等到围棋的子满了,棋就死
了,就要撤棋盘了。慢慢下才好,慢慢下死得慢呀!”
这段看似意有所指的话,使旁边的老人都沉默了,看完那盘棋,都不再有人催赶或说话。
好的围棋要慢慢地下,好的生活历程要细细品味;不要着急把棋盘下满,也不要匆忙的走人生之路。
其实,不管生活历程好不好,我们都没有必要走得太快。
也不必强迫自己和别人步调一致。
你自下你的棋,毕竟这一局人生是你的。
你可以拥有自己的节奏、布置自己的策略。
旁观者的催促也好、嘲讽也罢,听听就好。
毕竟我们的世界里并非人人都能做到君子,而你可以把他们当做君子,然后安心得下一盘属于自己的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