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后,汉高祖刘邦的原配妻子,也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年轻时她陪伴刘邦出生入死,刘邦登基后却没有万千宠爱于一身。于是她开始追求权力,为自己和儿子谋出路。汉高祖驾崩后,她的儿子顺利登基做了皇帝,她则由皇后升级为太后。按说,她和儿子有这个位置也不错了,毕竟来之确实不易。汉高祖生前几次想把太子换成刘如意,因为吕后有张良的相助,太子才没有被废除。
吕后作为一国太后,应该全力协助儿子以建立好国家为重。然而事实上呢,谁都知道吕后很爱儿子,每当她想到母子曾经的艰难处境,再想到欲要横刀割爱的戚夫人,她就想谋害戚夫人。如果吕后真爱儿子,就应该以大局为重,不要为自己的胜利暗自窃喜,把心放宽,帝王之妻,要为整个国家为重,而不是个人恩怨。然而吕后却把仇恨狠狠的反击给了戚夫人,把她做成了人彘,其手段惨不忍睹。吕后还特地带儿子参观人彘,熟不知,刘盈乃善良之辈,当得知“人彘”就是戚姬时,大惊失色,泪流满面,喃喃说道:“太残忍啦!哪里是人做的事,太后如此,我还凭什么治理天下!”他受不住惊吓,惠帝从此一厥不起,天天借酒浇愁,不理朝政,只当了七年皇帝就病死了,年方24岁。
吕后可以说为了儿子能有这个皇位,她费了不少心机,又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可是最终儿子并不领她的情。分析一下,吕后爱儿子,可是没有真正了解儿子,刘盈是个善良、而又有些懦弱的人,她作为母亲,应该明白儿子的为人和性格。但是她从始到终,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爱儿子,最终结果却是儿子的不理朝政和郁闷而死。吕后可能永远也想不通,儿子为何不接受她的爱?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吕后给儿子的爱是自以为是的爱,霸道的爱,从头到尾她从未站在儿子的立场去思考。
现在很多小学生的父母,他们总认为很爱孩子,为了孩子将来的幸福,就把孩子送进县城或者是市里的好学校上学。但是他们不明白,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和书香的润泽,孩子幼小的心灵承载不了父母 “冷漠”的爱,老师的爱和父母的爱是不同的,老师无法代替父母。因缺乏陪伴,孩子的心灵是忧伤的,而父母感受不到,而这份忧伤很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这些孩子虽说读了好的学校,但好多孩子的成绩并不是太令父母满意。他们可能想不通,如此|“伟大”的付出,孩子为什么不理解,为什么不把这份感恩用在努力学习上?其实造成这一切的因素归根到底是父母不懂孩子,不知道如何爱孩子。
吕后爱孩子,戚夫人何尝不是。她因为自己得宠,一心想要汉高祖换掉太子,由她的儿子刘如意来做太子。汉高祖因为宠她,就想顺她心意,然而事与愿违,太子没有被换掉。汉高祖死后,惠帝即位,吕后便做了太后。戚夫人被迫穿上囚衣,戴上铁枷,关于永春巷舂米。戚夫人悲痛欲绝,乃作歌:“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吕后知道后,以此为把柄,毒死了刘如意,下令剪去戚氏的一头飘逸青丝,并且将戚姬的手脚砍断,用香烛熏聋了她的耳朵.....关在厕所里,起名为“人彘”。
戚夫人爱儿子,但她对儿子的爱更是畸形的爱,明明自己的儿子出身不如太子高贵,却冒着用鸡蛋来和石头相撞的风险,想让儿子获得成功,最后害了儿子,自己也遭到惨无人道的伤害。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我们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个像戚夫人这样的母亲,把幸福寄托在孩子身上,不管他的承受能力有多大。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管孩子是不是龙和风的材料。于是,母亲苦,孩子累,最终也未必会成功。
薄姬,可以说是人生的大赢家。她的不争与低调,让心计重重的吕后放过了她。刘邦驾崩后,薄姬被吕后送往儿子刘恒的封地,不但让她母子团圆,更给予她“代王太后”的称号。后刘恒成为大汉朝第三位皇帝汉文帝,尊薄姬为太后。汉文帝死后,太子刘启即位,尊祖母薄姬为太皇太后。薄姬的一生,可以说是拥有完美的结局。
薄姬应了老子的无为而治,即为不争,结果成就了儿子和自己的幸福人生。就家庭教育而言,真正做得成功的父母就是做到不争。不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不要求孩子的成绩,而是尽职尽责做好父母的角色,用力的做好孩子的学习榜样,而不应该苛求孩子的成绩,这样的父母真可谓是大智慧的父母。
他们相信所有的孩子都是灿烂的花。有的孩子是国色天香的牡丹,开在美丽多情的春天。有的孩是冰清玉洁的荷花,开在烈日炎炎的夏天;有的孩子就是雍容端庄的傲菊,开在硕果累累的秋天;有的孩子是傲骨峥嵘的腊梅,开在白雪皑皑的冬天。如果孩子一直没开花,父母就坚信他们定能成为参天大树。不管孩子的未来如何,但在这些伟大的父母眼里,孩子就是他们的骄傲。让孩子自己和自己比,这次和上次比,今天和昨天比,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他们就觉得孩子已经尽力了,已经了不起了。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拥有这样父母的孩子,哪怕学业平平,其实已经赢在了人生起跑线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