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是要用新颖、生动的教法在学生面前不断揭示新的东西,新的领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理和探究愿望,从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活动。可视教学需要经常组织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议,多题一解等智力活动,显示数学现象的丰富多彩与数学内在的逻辑魅力。
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第一课时--分数除以整数时,当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分子除以整数,分母不变”计算分数除以整数后,我出示了4/7÷3的题目,学生看到题目后,感觉小菜一碟,马上动笔就开始做。可一会儿就发现这个方法行不通了,于是就产生了要探究计算方法的欲望。同样,在教学分数和百分数互化时,当学生发现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分数先变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化成百分数的方法,对于2/7这样的分数并不能适用,于是就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可见,创设一些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好方法。
对于一题多问,我在教学中有这样的经历。
出示长方体的图形,假设这是生活中的一种物体,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涉及很多方面,不仅有基础类的求求表面积和体积类的题目,还提出了很多变式类的题目,例如:把这个长方体木块切成棱长2厘米的正方体,可以切成多少块?这个长方体容器中装了3厘米深的水,把容器密封起来,再倒过来让左面当底面,这时水深多少厘米?
当然,一题多问还可以在低年级学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通过问题:甲比乙多多少个?乙比甲少多少个?甲和乙相差多少个?使学生发现,这三种问法表示的都是两个数比较的结果,只不过问法不同。
一题多变: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在学生解决了例题后,我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题目还可以怎么变化?刚开始,学生想到变化总数、大小杯子的关系等方法编成新题,慢慢地,又想到在“装满”这里进行改编,于是,一节课的时间,学生兴趣盎然地编题,解题,看似只做了一道题,其实已经完成了好几道题目。
二是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要潜心创设通过学生自己努力获得知识与解决问题的情境,造成他们学习上的自我成功感,实现成功--生趣--再成功--再生趣的良性循环。
三要努力揭示数学的应用价值与社会意义,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一个个具体的实际问题,真切感受到所学的数学知识是管用的,这样从知识的应用价值与社会意义来反馈学习数学的兴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