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3晚
上周四晚上无聊,翻着书柜里面的书,找那本看看呢?翻来翻去,最后锁定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再一翻,看到战国策卷之《邹忌讽齐王纳谏》,细细一读,感觉文笔优美,朗朗上口。
周六下午接当妞回家的路上,聊起这篇文章,当妞很熟悉,正式她们这个学期学过的古文,背起来很顺溜,顺便把《出师表》也背了一遍,神速到我听不清楚了,不过当妞觉得《邹忌讽齐王纳谏》没有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写得好。
今天我也谈一谈我对这篇文章的点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本文充分运用了数字三的神奇。
1.三问三答。
邹忌自诩风流倜傥,相貌堂堂,欲与徐公比美。一问与自己最亲近的妻,二问与自己关系稍远一点的妾,三问与自己关系疏远的客人,以我为核心,由近及远,层层发问。三问不同的人,答案却是一样,都认为自己比徐公美。
2.私、畏、求。
邹忌通过亲自面见徐公,再窥镜审视对比,确认不及徐公美。暮寝自思,对于妻、妾、客的回答,终于找到答案,并非自己真的比徐公美,而是私我、畏我、欲有求于我。
而私、畏、求道出了人际之间的最关键的三种关系,亲近我的人(如父母、妻子和好朋友、好同学)自然会偏爱我一些,对于我的缺点也能够包容;然而如果是我的下属和分管的人员,害怕我给他们穿小鞋或者不欣赏他们,不提拔他们,自然就畏惧我,对于我的缺点也闭口不同,反而是奉承多;外面跟我关系一般的客人朋友,要求我办事,就会捡我爱听的说,自然也无视我的缺点和不足,吹捧也就是必然的了。
邹忌对齐威王的纳谏也很直接,由自己与徐公比美的情况剖析齐威王的现状,同样存在私王、畏王和有求于王,大王蒙蔽很深。
3.上赏、中赏、下赏。
齐威王采纳了邹忌的建议之后,立马大开纳谏之风。将纳谏分为三种,面对面批评和指出问题的人受到上等赏赐,通过上书指出问题和提建议的人受到中等赏赐,而在朝野外的批评和建议能够被齐威王听到的受到下等赏赐。
上中下三种赏赐,面对三种人群。一是直接上朝的文武大臣,能够直接面对齐威王;二是有识之士但是不能直接面见齐威王的人,可以通过书信提出国家的问题和建议;三是市井之人,议论朝政,指出问题和改进建议。齐威王的做法能够充分调动全国人民的纳谏之风。
4.初下、数月、期年。
齐威王下达纳谏令之后分三个阶段,初下的时候门庭若市,大家非常踊跃,效果自然也是最好的;数月之后,纳谏就比较少了,偶尔有些,因为能够改的齐威王都已经改了;期年之后,要想纳谏都非常困难了。
三个阶段,层层递减,表明齐威王的纳谏令效果非常显著,自然国家就强大起来了,此可谓战胜于朝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