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经常在网络上谈到教师不读书的问题,其实也确实如此。我回头看看,自己可以系统地说出其中内容的基本没有一本,大多属于水过地皮干的状态。
《小学语文教学》已是几年未看了,这两年也不知都看了什么?管理类?专业类?貌似一个也想不起来,自己也都觉得郁闷,大多时间都耗在了公众号上那些“快餐式”的文字里。细看杂志上这一篇篇来自教师实践的经验总结,觉得很多做法平时我们也做了,但是都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文字记录下来,实在可惜。
“教学减负”是学校和教师当下研究的热点话题。一线小学语文教师面对教学的减负模式,如何调整,用什么方法调整,调整成效怎样界定等问题,成为了摆在眼前的大事。
一线教师要想在新模式下尽快找到新路径,应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明晰改变标准,围绕两个层面去变——变备课理念和变作业设计。
一、聚焦课堂需要,变备课理念
理念一变,一切皆变。聚焦课堂需要,通过筛选和整合完成备课过程,考验教师对教材编写意图、课后习题设计意图的解读能力。
1.依据教材的编排意图整合目标。
统编本教材依据学段培养目标将语文要素分散进每册书的每个单元,再分散到每一课的课后习题和课文导引中。大目标追求统一,小目标追求有别,在整合目标时要考虑大目标和小目标之间的包含关系,也要考虑二者之间的逻辑联系。
例如:一年级下册《要下雨了》一课的教学时,关注到本课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夏天”,语文要素是“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词语的意思,仿说仿写句子,读好问句和感叹句”,确立这节课有如下教学目标:
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初步了解“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与下雨的关系;
理解课文内容,锻炼学生观察能力;
分角色朗读课文。
显然,在一节课中要完成这么多教学目标,是要进行有效重级才能实现的。结合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把这些小目标整合成如下大目标:
结合生活经验识记字词并理解运用;
分角色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问句和感叹句;
尝试在对话中提取信息。
2.结合课后习题整合目标。教材的课后习题凸显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抓住课后习题确立目标是备课的“法宝”。如设计《比尾巴》一课时,围绕三大目标“读、说、练”展开,其中“读”的目标来自对课后习题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两个活动的整合。抓住这一点,设计以拍手读、生生互读、师生合作读、表演读等多种方式的朗读训练活动,让读的目标变得充分,并借此完成背诵目标。
3.根据教学资源整合目标。
合理利用已有资源,并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可以提供给学生更丰富的学习内容,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薛法根老师在《火烧云》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看图,学生发现作者是从颜色和形状两个方面写火烧云的美。再将学生描写的火烧去的文字与作者原文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探究色彩词语的妙用。接着从三个颜色词语“紫檀色”到比喻色“葡萄灰”、“茄子紫”,再到叠词“红彤彤、金灿灿”,处处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于是“珍珠白”、“柠檬黄”、“苹果绿”等丰富的比喻色应运而生。薛老师借助图片、下水文、生活经验等资源,整合了理解、拓展、积累、运用词语和学习写作方法等小目标,形成了一个板块核心目标。
(选自《小学语文教学》2022第9期,若侵即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