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讲得好——民以食为天。吃,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件可以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泱泱大中华,上下五千年,从这积淀了五千年的炊烟中,我们能读出很多东西。
炊烟中融入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孔子有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而这种两千多年前便有的精益求精的精神,并不仅仅体现在厨艺上,也体现在国人对工作的极致追求上。老子曾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即使是在简单的菜肴上也能体味出治国的艺术。清代袁枚家那名叫王小余的厨师,他对烹饪的执著正体现了中国人传承千百年来的工匠精神……也许你不觉得会做饭有什么了不起,但那之中其实蕴含着许多人生哲理。小到修身养性,大到治国齐家,都可能从一粥一饭中找到答案。

炊烟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看到当红的事物,我们说“炙手可热”;对能够托付重任的朋友可以称“盐梅之寄”;某些人自欺欺人时我们会想到画饼充饥……这些成语——汉语中的集大成者,都来自于中国人在饮食文化中的发现与感悟。饮食文化在中华文明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有的蕴藏着国人的处事之道,有的传达出国人的喜怒哀乐,有的见证了历史的悲欢离合……,其中的大千世界,我们可能一生也吃不透。
炊烟传递着中华人民的情感,一盘饺子、一碗汤圆中包含多少对未来的祝福,剥开粽子时似乎仍能感受到屈子的家国情怀,重阳节时一盏淡酒是数不清的离愁别绪,火锅的灵魂不在于吃,而在于亲朋团聚时的那种热烈融洽的氛围……,中华民族是一个内敛的民族,比起直接表达内心的情感,他们更擅长将其寓于食物上并成倍放大,正如游子在外吃到家乡菜时,那同时从口腔和心底涌出的淡淡乡愁。

炊烟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正如一个包子,它可以是肉包、菜包、豆包、汤包、叉烧包……,它的馅料可以千变万化,正如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说不清、道不尽而又浑然一体。中华文化温柔得象碗豆花,不会拒绝那些外来的那些健康佐料,而这些佐料却让这碗豆花更香气四溢,令人垂涎欲滴,就像中华文化与日俱增的影响力——这一点我们“吃货天朝“可是骄傲得很!有多少外国人对中国美食赞不绝口?连俄罗斯总统普京都学做煎饼馃子和小笼包了呢!

那延续了五千年的炊烟,包含的又岂止这些?这袅袅炊烟从未远去,从未中断,让我们一同在这炊烟的萦绕下,品尝一下我们回味悠长的中华文明吧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