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选拔人才靠高考,公平的高考制度给寒门学子普通百姓出人头地施展才华的机会 。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不尽相同,但科举考试影响最大。
然而一千多年前的大唐盛世则出现了这样一场闹剧。
唐玄宗昭告天下:凡是有独门绝技的人都可以到长安应试,根据才能的大小授予官职。一个人于是就自导自演了一场闹剧。这个人就是李林甫。
李林甫是唐朝宗室,也就是唐玄宗的远亲。刚刚取代张九龄做了宰相,正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一手遮天的人物。
李林甫知道自己才能不高,在朝堂之上名声也不好。之所以能深得皇上信任,完全是凭借自己溜须拍马,上下逢迎,玩弄心机和手段,所以断然不能让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进入朝廷抢了自己的风光,万一再遇到那么一两个愣头青天不怕地不怕的读书人,那可是会断送了自己的青云路。
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干干脆脆一个都不录取。关键是如何向老玄宗交差。好了,大腿一拍,计上心来。李林甫向皇帝上奏章,祝贺皇上英明盛世,“野无遗贤”。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皇帝您太圣明了,现在国力强盛,政治清明,民间哪里还有有才华有能力的人呢?所有的人才都已经被您老人家搜罗到朝堂之上了!
明眼人一听都知道是假话。但“千穿万穿马屁不穿”,此时年老昏聩的李隆基正沉浸在自己创造的盛世基业里沾沾自喜,哪管它是真话假话,受用即可。不仅没有怪罪李林甫,反而哈哈一笑,对李林甫的办事能力大加赞赏:“嗯!爱卿,干的好!”
这样一场选拔人才的考试竟然以闹剧收尾真是让人痛心疾首。天下多少的士子三更灯火五更鸡闻鸡起舞皓首穷经孜孜不倦十年寒窗就等着这一朝成名天下知的关键时候。可惜了所有的努力都付之东流水,大好的光阴与年华白白的蹉跎。
众所周知的大诗人杜甫就参加了此次考试。
唐朝时升官进阶的渠道有很多。可以通过干谒投靠门路,李白初自蜀地入京,就收到了贺知章的极力推荐。贺知章对李白一见倾心,不仅对他的才华大加赞赏,也被李白的仪态风度所折服,大呼李白为“谪仙人”,“期不间日”,也就是说约定天天见面。李白也因此名动京城。
可以隐居,唐朝时的终南山是隐居的理想之所。所谓的隐居当然不乏修身养性,修仙炼丹,钟情道术之人;但更多一部分人的隐居不过是为了沽名钓誉升官进阶而已。
当然也可以参加明经科考。然而进士科考在唐代最受到追捧,因为进士科考最难。进士科考以文章才华的优劣作为评价高下的标准。可以想象杜甫为这次考试做了多么充分的准备工作,也许头悬梁锥刺股多少个不眠之夜,几多个寒来暑往摩拳擦掌就为了这一时的大展身手。然而……
尽管三年后的正月,在玄宗举行祭祀大典之时,杜甫因为预献《大礼赋》得到皇帝赏识,然而注试者依旧是李林甫。
再三年,安史之乱爆发,盛唐王朝呜呼哀哉一去不返。
……
个人的命运始终与时代紧紧相连。
有时候真的是:时代打个盹,凡人误终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