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比较火的《军师联盟》已经完结了,对于司马懿和司马家,网上一直争吵不休。有人更是拿出了《世说新语》里一段故事来证明司马家的原罪。一次,王导和温峤去拜见晋明帝,晋明帝问他们晋朝的创业故事。王导也是毫不加掩饰,把司马懿和司马昭当年怎么争夺权力的事一五一十的说了。这一下给年轻的晋明帝巨大的心理阴影,他掩面伏在坐床上说:“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你看,连后人都看不下去了。
晋明帝:我整个人都不好了 司马懿:什么,是我的错?什么,大魏亡了?不过这位认为“大晋要完”的晋明帝司马绍是建立东晋的晋元帝司马睿的长子。他可不是一个悲观的庸碌之辈,作为东晋的第二代君主可以算得上年轻有为了。而且这个人对于普通人其实并不陌生,以前在中学读本里的就有“举目见日,不见长安”的故事,一下子人们认为他是个天才少年。而长大后的司马绍性情极为孝顺,有文才武略,敬贤爱客,喜好文章辞藻。他和东晋当时的王导、温峤等士人极为亲近,又能安抚军队的将士,可以说有主角光环的潜质了。
晋明帝司马绍还有一样不同于人的地方是,他可能是个混血儿。东晋当时的权臣王敦极不喜欢司马绍,蔑称其为“黄须鲜卑奴”。《晋书》中说"帝状类外氏,须黄”,有一些白种人的特征,如果排除隔壁老王的情况只能从他的母亲那里找原因了。司马绍的母亲荀氏是燕代人,那一代离慕容鲜卑比较近,而历史上慕容鲜卑中确实有一部分白种人存在,荀氏有可能是从那里来的。
公元323年,晋元帝被起兵作乱的王敦气死,司马绍继位。老天要让他打的是一个极难的副本,且不说北方失地未复,就是朝中大权也被王敦把持。司马绍一方面与王敦周旋,一方面拉拢其它士族,调兵遣将加强建康防务。在王敦向建康进军的时候,司马绍还亲自骑马微服出行,侦查王敦军队的营垒。也许是因为自带气场,王敦做梦都惊醒,认为:“一定是黄须鲜卑奴来了”。于是派了五个骑兵去追赶(也是心大,不多派点)。司马绍策马而走,路途中马拉出粪便,就用水把它浇凉,路遇一个卖饭的老妇,就把七宝鞭给她,说:“如果后边有追兵来,就把这个给他们。”追兵果然来了,问老妇,老妇说:“已经走好久了。”并把七宝鞭给他们看。五个士兵充分发挥了考据精神,一个鞭子研究了半天,大概经过“专家”们一致鉴定,这是皇帝的鞭子,而这也给司马绍争取了时间。他们见地上的马粪已经凉了,觉得真是已经走了好久了(是呀,你们也没好好追啊),于是就放弃了追赶。司马绍最终安全回来了,而他的英武果敢大概也给建康的军民带来了鼓舞,最终王敦的军队被突袭击退,王敦愤愤而死。
王敦:你们五个是来鉴宝的吗。。。王敦之乱被平定后,司马绍又通过一些列手段稳定东晋的秩序。他调整了荆、湘等四州将领,以分散长江上游地方势力;拨乱反正,强干弱枝,加强皇权的统治。他还注意协调侨姓士族(也就是北方南迁的士族)与本地吴姓士族之间的关系,减少双方的矛盾。他的一系列举措对东晋后来的发展都有影响。
当时东晋所面临的形势这个时候的晋明帝司马绍只有二十多岁,就有了许多传奇的经历和值得称赞的作为,感觉这不正是一个良好的电视剧IP吗,咱们还可以继续往下拍。可以拍他怎么解决门阀,怎么挥师北伐。可是这只能是平行世界的梦想了,一切到这里就结束了,司马绍在位不到三年就驾崩了,时年27岁。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当时北方石勒、刘曜还在互相争斗,远点的慕容鲜卑等势力还在向晋室称臣,若是司马绍没有英年早逝的话,待南方稳定了,中原的局势或许会发生改变。后人王夫之曾经评价说:“明帝不夭,中原其复矣乎!天假五胡以乱中夏,气数之穷也,帝乃早世!王敦之横,元帝惴惴而崩,帝以幼冲当多难,举动伟然出人意表,可不谓神武哉?”也许,这就是上天注定吧,正如他当初掩面说“晋祚复安得长远”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