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课题分离
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人为什么要寻求别人的认可?很多情况下,是受赏罚教育的影响。
如果你不为自己而活的话,那谁为你而活呢?自由是不再寻求他人认可。
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分离出来。
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源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辨别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信任别人,这是你的课题;如何对待你的信任,那是对方的课题。
干涉甚至负担起别人的课题会让自己的人生沉重而痛苦。
如果被认可欲求所束缚,那么“人际关系之卡”就会永远掌握在他人手中。人际关系之卡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既不可以寻求回报,也不可以受其束缚。
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这是一种对自己撒谎也对周围人撒谎的生活方式。
关于自己的人生能做的是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根本无法左右。
四、建立横向关系
冷静的人不会被冲动驱使而大发雷霆,人并不是受感情这一独立存在所左右,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共同体感觉是把他人看做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
拼命寻求认可,反而是以自我为中心。因为不想被他人认为自己不好,所以才在意他人的视线,这不是对他人的关心,这是对自己的执著。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你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别人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
归属感不是仅仅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它必须靠积极地参与到共同体中才能够得到。积极地参与,就是直面人生课题,不回避工作、交友、爱之类的人际关系课题,主动去面对。
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从公司这个小共同体被分离出来,还属于地球这个共同体。
如果了解世界之大,就会明白自己所受的苦只不过是“杯中风暴”,只要跳出杯子,猛烈的风暴就会变为微风。
当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找不到出口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的共同体的声音这一原则。
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表扬或者批评的区别是用糖还是用鞭子,背后的目的都是操纵。
只要能对所有人建立“虽不同但平等”的横向关系,那就根本不会产生自卑情结。正因为把人际关系看成纵向关系,才会去干涉。
不是居高临下地命令其学习,而是努力地帮助他建立起自己能学习的信心和提高其独立面对课题的能力。
人害怕面对课题并不是因为没有能力,而是缺乏直面课题的勇气。
人在听到感谢之词时,就会知道自己能够对别人有所贡献。不是被别人评价说“很好”,而是主观上认为我能对他人做出贡献,这样才能够真正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人只有在能感觉到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请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不要用他人做了什么去判断,而应对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
必须得有人开始,即使他人不合作,那也和你没关系。应该由你来开始,不必去考虑他人是否合作。
如果你与某人建立了纵向关系,那你就会不自觉地从纵向去把握所有人际关系。
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的主张。
五、认真活在当下
过多的自我意识,反而会束缚自己。把对自己的执著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建立起共同体感觉。
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做到的方向去努力。
课题分离也是如此,要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无法改变“被给予了什么”。但是,关于“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却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是去关注“可以改变的”。这就是自我接纳。
只有选择了无条件的信赖,才可以构筑更加深厚的关系。决定背不背叛的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课题,只需考虑“我该怎么做”。
一味地担心被背叛,任何情况都会发现山一样的证据,也只关注因此受到的伤害。但是,如果不敢去信赖他人,那最终就会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关系。
我们的目标是把别人当作朋友,如此一来,该选择信任还是怀疑,答案就非常明显了。
他者贡献,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人们通过劳动来实现他者贡献、参与共同体,体会“我对他人有用”,进而获得自己的存在价值。
可以迷路可以走偏,只要不从属于纵向关系,不畏惧惹人讨厌地自由前行就可以。
将焦点聚集到微不足道的一个方面,并企图以此来评价整个世界,是缺乏人生和谐的生活方式。
获得贡献感的手段一旦成了“被他人认可”,最终就不得不按照他人的愿望来过自己的人生。通过认可欲求获得的贡献感没有自由,人类是在选择自由的同时也在追求幸福。
为什么非要“特别”呢?这是因为无法接受“普通的自己”。所以,在“特别优秀”的梦想受挫之后便非常极端地转为“特别差劲”。“特别差劲”是廉价的优越性追求,是一种不健全的态度。
如果你能够拥有“甘于平凡的勇气”,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普通并不等于无能,我们根本没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
为遥远的将来设定一个目标,并认为现在是其准备阶段。一直想着“真正想做的是这样的事情,等时机到了就去做”,是一种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
假如人生是为了到达山顶的登山,那么“真正的人生”始于登上山顶的时候,那之前的路程都是“临时的我”走过的“临时的人生”。这是不对的。
如果人生是一条线,那么人生规划就有可能。但是,我们的人生只是点的连续。计划式的人生不是有没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
要像跳舞一样认真过好作为刹那的“此时此刻”,既不看过去也不看未来,只需要过好每一个完结的刹那。没必要与谁竞争,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着,就一定会到达某一个地方。
跨出家门的那一瞬间,“旅行”已经开始,朝着目的地出发途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是旅行。当然,即使因为某些事情而没能够到达金字塔,那也并非没有旅行。这就是现实性的人生。
假如遭受到了重大天灾,按照原因论的角度去回顾过去以及追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这没有意义。
无论过着怎样的刹那,即使有人讨厌你,只要没有迷失“他者贡献”这颗引导之星,那么你就不会迷失,而且做什么都可以。即使被讨厌自己的人讨厌着也可以自由地生活。
如果“我”改变,“世界”就会改变。世界不是靠他人改变而只能靠“我”来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