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父亲是教师,自小就在教师这样的环境当中长大。父亲好客,家里经常都有教师到家里来玩。有吃饭的,打麻将的,打扑克牌的,当然也有聊天,有共同来商量事情。因为在农村,父亲还会和同事一起做农活,你帮我我帮你。对教师这个职业本身的熟悉感,让我对它少了一些敬畏,多了一些亲近。这种亲切感,使我觉得,教师节要过我开心,如果不过可能有点不习惯。
所以教师节来了,就像生活中其他日子一样,我觉得他就是自然的一件事。是否曾经想过不过呢,我也记不清了。做教师20多年,也习惯了,每年教师节的相互问候,暖暖而不张扬。也习惯了毕业的学生回来看我们,慢慢地人数会逐渐减少。也习惯了学校每年会有庆祝,但如何庆祝,并没有好奇的去打听,想保留着那么一份新鲜感。
就像这一次的教师耕耘奖,每1批老师出场,我都觉得这次老师选得好,好有代表性。这有一种开盲盒的感觉。细想想,每一位老师都是独一无二的,又都能代表着一类有特点的老师。估计谁上台我都能找到选择他的理由。但还是很怀念当年给每一位老师的颁奖词,我当年的颁奖词好像是卢瑜写的吧。可惜现在人多了,要想精致就有些力所不怠了。
细想想,怎样才算过教师节?怎样才算不过呢?
以过年为例,长大了后特别怀念小时候的年味。因为父母讲究,会按老祖宗的规矩做,长大了,有些规矩就变得可有可无,年味似乎就淡了。年味淡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是,少了对年的期待。小时候,真的是盼着过年。天天会有糖吃,哪家都会发几颗;过年会有新衣,平时很少,甚至要捡哥哥姐姐剩下的衣服改穿;过年初一最爱,大清早就跑亲戚家去拜年,也特别喜欢去别家走亲戚,一去就有红包。会压在床的枕头里,不时的都要翻出来数数……
过教师节呢?似乎从来没有谁说过教师节应该怎么过?比如,学生进校时,应该给每一位见到的老师鞠躬,道 一声:老师,辛苦了 ! 比如,要求,每所学校必须有庆祝活动,表彰每一位在岗位上辛苦付出的老师;比如,要求每个小区要有小小的标语,以示:教师,您辛苦了!……我看过的,只有要求教师节不收礼,却没有人说过,怎样才算是过呢?
老师们当然不缺这些,缺的是发自内心的尊重。
怎样才算不过呢?他人说,你辛苦了,算过还是不过呢?中午,父亲的生日宴刚好与教师节重合,他们仅剩的两兄妹倍感珍惜。小小的家宴,道一声,教师节快乐,算过还是算没过呢?
今天,没有因为是教师节,去购买任何一样犒劳自己的东西,算过算不过呢?国庆节,国家会有庆典,我们会去旅游,教师节,还是在搞不少的庆祝活动,奖励的永远是少数老师,是激励,是赞扬,对于普通的老师们,算过还是算不过呢?
这样一说,设立了教师节以示对教师的尊重,在家、在校、在上级,总还是得有些仪式感方为过吧。今后,回家看父亲,又多了一个共同聚餐的理由。
没有这样的,心如平静,视为不过。
过,与不过,内心欢喜天天在过,内心不喜,过了也等于没过。
教师节,自己的节日,也有一点欢喜的,我都不爱,还望他人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