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作者:小错 图片来自网络 侵删
|一
关于我奶奶,一直想为她的传奇又平淡的人生写点什么,可是每次提笔,都感觉无从下笔,不知从何写起。怕自己文字功底不够,不足以写出她传奇又平淡的一生;又怕驾驭不了自己的脱缰的思绪,一发不可收拾。
今天,我尽量斟酌一下词句,尽力而为吧。
|二
奶奶享年93岁,几乎可以说是一个世纪老人。
小时候,父母外出打工,把我扔在老家,跟奶奶在一起。
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哭,奶奶哄我就两招。一招是给甘蔗红糖给我吃,一哭就掰一段红糖给我,我边哭边吃,还边冒鼻涕泡。甘蔗糖就着鼻涕泡和眼泪一次吃,还别说,咸甜合璧,别有一番风味。
还有一招就是放一盆水,把我泡进去,哭得再厉害,都能立马止住。就像炸毛的猫见到小鱼干似的。
奶奶哄娃的这两招,对我的影响甚是深远。一是在小时候幸福大吃甘蔗糖之后,我的恒牙蛀牙了。小时候大人也不懂得牙齿的重要性,整个童年我都被牙痛折磨得不成人样。
二是一哭把我泡在水里,这个对我长大以后的影响更大些。
成年之后,我要是很不开心,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会去浴室里洗澡,顺着花洒的水,冲刷的时间,根据当时心情的难过程度而定。要是某个月难过的次数多,程度严重时,那个月的水费肯定是惊人的。
情绪更严重时,家里的花洒冲不掉我的情绪,我会到游泳池去泡着。没学会游泳,但憋气的时间却越来越长。
奶奶给我的这个习惯,在我的成长之路,有很多次在跟抑郁症几乎握手相拥时,这个习惯把我狠狠从病态中拽了出来,让我不至于在这没法求助的情绪中跌入黑暗。
我亲爱的奶奶呀,你一定不知道,你当年给我泡的水,会成为我今后的一大笔开销。
|三
奶奶只是一个平凡又普通的农村妇女。
听我爸妈说,年轻时的奶奶,是个彪悍的女人。不是那种小家碧玉型的。她身形高大,干体力活男人都比不上。
奶奶40多岁的时候,爷爷就离开人世了。留下八个孩子给她,一个人独自把八个孩子抚养长大。在那个物资贫乏的年代,没法想象她是怎么做到的。八个孩子,八张嘴,单是想象那情景都很吓人。
根据我爸的回忆,当年他已经十五岁,顶头还有两个姑妈,也可以算三个体力活了。
当时还是集体干活,算工分来分粮食。由于我爸跟两个姑妈,在年纪上还小,所以在算工分时,每人只能算半个大人的工分。
也就是说,不管我爸和两个姑妈干多少活,都不能得到跟大人一样的工分,拿不到同等的口粮。
可是家里还有五个孩子是没工分要养活的,我奶奶可不接受吃这个亏。
为这事,她去理论。可是村里管事的都是辈分高的男人,我奶奶一女人,人微言轻,没人听她的。她索性撒泼起来,破口大骂说我爷爷走了,大家欺负她妇孺,不厚道。她三个孩子干活,哪里就比不上大人了?每次都只多不少。最后,大家闹不过她,爸爸和两个姑妈终于也按大人的工分来算。也解决了一些奶奶当时为孩子们糊口大计的压力。
这事要是放到现在来说,大家可能会评价我奶奶撒泼,不淑女,没风度。可是,饥荒年代,淑女与风度,都换不来半碗可以温饱肚子的米汤。奶奶也跟我说起过这事,她说谁都要脸,但脸面养不活孩子,没办法。再加上爷爷不在了,她不彪悍,谁来撑起这个家?
语气中,透露着无奈,也不显山不露水地显露出一种自不弃,天不绝的英雄气概。没错,就是英雄气概。
|四
奶奶出生的年代,那是个兵荒马乱的年代。
每次回想起来,奶奶都有一种心有余悸,但又掩饰不住她的兴奋与骄傲。很难想象一个农村妇女,怎样一种脑回路,才能把这种逃难的经历当做一种骄傲的叙述题材与资本。
奶奶出生年份大约是1915年,那可是一个牛逼哄哄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代背景。当然,这与奶奶的成长之路并无太大关系。
同时她也经历了日本侵略中国,八年抗日战争;还有中国的内忧外患的混乱,再者就是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
作为一个平民老百姓,本来这些大事件对他们来说,影响并不深重。
但是在奶奶的身上,我还是感受到时代在她身上烙下的印记。
夏天蝉鸣,午后太阳烈。奶奶有时候不忙了,会陪我在家,扇着葵扇,用一种透过岁月,悠远苍凉的语气神态,回忆那过去的往事。
她生了大姑妈,正直抗日时期。有时候警钟长鸣,她一把把还在吃奶的大姑妈往背上一放,拿背带绑好,赶紧跟着大家逃难。仓皇中顾不得停留。等到到了安全之地,再把大姑妈从背上放下来,才发现大姑妈头朝下背着,才几个月大的婴儿,差点就窒息断气了。放下来后拍了好久,大姑妈才哭出声来。奶奶说:“你差点就没大姑妈了呀!”每次说起这个,她都还是心有余悸。
我问她,除了逃跑,你有没有真的见到过日本人?
“当然有了,幸亏当时那些日本兵,只是抢东西,并没有杀人和抓人。后来听说别的地方,被日本杀死很多人,也抓走了很多女人。”
当然咯,南京大屠杀,奸淫掳掠,感谢上苍,让我奶奶逃过了那个年代最可怕的遭遇。
有时候问奶奶,爷爷走后,你一个人带大八个孩子,那时候有没有想放弃?
奶奶眼神笃定,说:没有,从来没有想过放弃。我连日本鬼子都见过了,我还怕什么?
所谓见多识广,经历了艰难险阻,就眼下无尘事。说的大概就是我奶奶了。她的坚韧,我父辈,还有我们这些小辈,都比不上。
喜欢夏天的夜晚,天气热,喜欢跟奶奶在楼顶露天而眠,她给我扇蒲扇,给我讲故事,悠长悠长的故事。有时候她手累了,停了下来,我推一下她的手,她又继续扇。
奶奶的述说,时间很久远,故事很深沉,人事很古老。小时候只觉得听得有趣,长大后,才能理解那是怎样的一种艰难。
|五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我的三字经启蒙,居然是奶奶。她大字不识,但不知道她是怎么把这么长的三字经全背下来,而且是用我们的方言背的。
每次听她说苟不教,性乃迁,我就听成狗不教,性乃迁。因而每次看到狗,我都觉得这是一种很神圣的生物,不由得对它们肃然起敬。
说到衣着的讲究,我很好奇奶奶那份对衣着的细节讲究,究竟是来自哪里?
要知道,她并不是大户人家的小姐,只不过是穷人家的孩子,被岁月打磨成一个坚韧彪悍又福气盈贯的老太太。
每次买到新衣服,都要仔仔细细把线头修剪过,洗过,再穿。衣服一有点破损或者污渍,都要补好洗干净。包括买回来的袜子,都要翻过来把多余的线头剪掉,说这样才不磨到脚指头。
她记性特别好,记得哪套衣服穿了去过哪个亲戚家,第二次就绝不重复。而且下次再去同一亲戚家,必定是要穿新衣服去的。
用她的话来说就是,你在家里吃盐水泡饭没人知道,但是出去穿得不体面,大家都知道你过得不好。我可是带大八个孩子的人,孩子现在都有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生意,我不能给孩子们丢脸。
我擦!这觉悟!连我都自愧不如。奶奶,你思想够赶潮流的呀!
奶奶从不服老,她总是说出去人家总叫她阿姨,都没人叫过她奶奶的。每次说起这个都得意洋洋。
只是她有时候说越来越孤独了,孩子们大了,孙子们也大了,陪她说话的人少了。出去跟村里的老人说话,她们年老眼花耳背,打一场牌下来,她大声吼得嗓子痛,其他老太太才听得到。打得很没意思。
我想,一个人意识到自己老,可能是身边的同龄人在慢慢老去,他们之间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沟通开始吧。
奶奶到90岁,还耳聪目明,能穿针,生活能自理。坚持自己住,不跟孩子们一起,说住一起大家都不习惯,会有矛盾。
老人有老人的自尊与态度,奶奶这份独立,已经是为子孙们攒下了三生福分。
|六
直至去年,奶奶享年93岁,离开时,安详。也算是功德圆满。
历尽红尘种种,走过劫后余生,能被岁月温柔以待,是一种修行。
需要一颗强大豁达的心胸,才能将种种遭遇,冰释前嫌,还能一笑了之:这都过去了。
人为物累,心为形役。
前尘往事,都已过去。离开了,人世间的羁绊,也随之消失。
但是,奶奶,你一直在我心里,未曾离开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