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利用教学参考书
侄女今年刚上一年级,上周偶尔翻看她的语文书,发现书上的“日”“田”等字的第二笔笔画显示的是横折钩,可侄女写出来的字是横折。这怎么会对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6035020/b6fe48280a97bfee.jpg)
为此我还特意拍了照,问了我县小语届的权威雷老师。
![](https://img.haomeiwen.com/i6035020/9c513e8ef188679c.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6035020/d944e5f9055d3af6.jpg)
雷老师不到告诉了我正确的答案,还指出了正确答案的出处——《语文教学参考书》。
果然,在参考书上写着这样的话——
“目”的第二笔是横折还是横折钩?
“目”字第二笔是横折,但是看起来与横折钩有些类似。这里的钩,是书写的时候笔锋自然带出的钩,是笔意相连的结果,与“月、包”等字横折钩中的钩是不同的。与“目”类似的字还有“四、田、回、国”等,这些字的第二笔也是横折,而不是横折钩。这类字在书写的时候,下面不用刻意出钩。
![](https://img.haomeiwen.com/i6035020/4923c20b0d263161.jpg)
早知道自己通过看书查阅资料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何必再去劳驾别人呢!
(读书留痕)
阅读内容:钱梦龙《教育的价值》
三主理念在操作层面上的价值
经典摘录:
学生要“学会阅读”,离不开“严而有格”的训练。一个高效的阅读流程,往往由若干符合认知规律的步骤构成,每一步骤都有一定的操作要求和规格,于是就有了阅读的“格”; “严而有格”的阅读训练,就是使学生一打开文本,就知道应该按照怎样的“规格”去读。
“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叶圣陶先生语)
以下是我根据中学阅读教学的特点,设计的“自读五格”:
1.认读感知。
这是阅读的起点。学生通过认读(朗读或默读),对课文有一种初步的印象,同时积累生字、新词,并借助词典理解它们在课文语境中的含义。
从教学的角度说,期望学生获得对语言文字的这种敏锐感觉,只能依靠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而无法由教师代劳,因此阅读教学从起步开始就必须立足于“学生为主体”。
2.辨体解题。
辨体,就是对文章从内容到形式特点的正确辨别。不同体裁的文章,必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
3.定向问答。
这是一种思维活动有明确指向的自问自答,要求学生就课文从三个方面依次发问并自答:①文章写了什么?②怎样写的?③为什么这样写?(什么、怎样、为什么)“什么”是对文章内容的审视;“怎样”是对文章表达方式、结构、语言的探究;“为什么”是对作者构思意图和思路的揣摩。对三个问题依次作出圆满的回答,对文章从内容到形式大体上已获得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4.深思质疑
深思质疑就是把认识引向深层的必要步骤,同时也可以提出与作者不同的意见。“深思”和“质疑”互为因果关系:唯“深思”才能提出疑问;唯善于“质疑”才能把思维引向深层。朱熹认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深思质疑就是让学生经历这样一个“无疑—有疑—无疑”的读书“长进”的过程。
5.复述整理。
复述,就是回忆、概述文章的内容、主旨、形式等等,从已知中筛取最主要的信息。整理,就是把阅读过程中零星的体会再从头梳理一遍,或分类归纳,使之条理化、清晰化。复述整理标志着一个相对完整的阅读过程的结束。
以上五格,“认读感知—辨体解题—定向问答—深思质疑—复述整理”,构成了阅读“由表及里、由里反表,表里反复”的一串基本动作,每个动作都有明确的操作要求,这就保证了阅读教学起步阶段训练的有效性,并为阅读训练后期的“破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感悟:尽管钱老从事的是中学语文教学,但语文教学有其规律性。钱老的“自读五格”法,同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适用。初读感知,读题质疑,细读问答,拓展延伸,复述课文不也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般路子吗?
![](https://img.haomeiwen.com/i6035020/243e44519b12c5c2.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6035020/83e92e795a7f6ae4.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