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4晚上是结营仪式。结束之后呢,说再见的那一刻,泪水已经在眼睛里打转。刺激泪水的,有时候是共情,自己也融入到那种情景中;有时候是想到了自己,想起了些自己经历过的瞬间。
那一刻,我其实想起的是,那一幕幕艰难的准备和内心的焦虑。
2020年,特殊的一年,计划被打乱,未知、变化成为了常态。似乎,不按照计划走,大家也已经习以为常,因为疫情嘛。再者,倩老师因为身体缘故,无法参与星星点灯的工作,这个是对工作影响最大的因素。
那么,研习营到底要不要做呢?不做,似乎大家也能理解。不是有很多组织宣布取消研习活动了吗?也有人说,线下和线上的效果怎么可能一样呢?效果不好,还不如不做。
老师们在家参与活动,肯定会有各种事情影响,估计不能够静心参与,还可能临时会有各种事情干扰。
……
不做似乎有充分的理由。
做的理由,其实很简单,没那么复杂:要对这一批老师负责。
跟孔老师和徐老师汇报了一下,两位老师都说可以做,试试吧。
好,那就试试吧。
缘起
星星点灯计划的定位是,培养乡村点灯人,那么,其实最有效的服务内容是研习营。很多人参加研习营之后,才对做阅读课程有了清晰的认识和做下去的决心。只是听和看,终究还是少了些什么。
知和行到底是很么关系?有人说知是行之始,不去做,还是因为不知道。有人说,行是知之始,去做你就知道你需要补充什么知识。
两者都有道理。
就拿儿童阅读为例子吧。几乎所有的老师都知道,阅读非常重要。但是对于儿童来说,阅读到底有多重要?或者说阅读到底能够给儿童带来什么?很多人并不知道。也只有当他们接触了儿童阅读,接触了童书,接触了相关理念,也许才会有开展阅读课程的动力。
那在这个时候开始尝试做,看到了给孩子带来的变化,便有了学习的动力。
加入星星点灯的老师大部分已经经过了第1个阶段,开始向往专业能力的提升。简单点说吧,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让孩子喜欢上阅读,而且能够从阅读中收获一些什么。
再深入追究目的,其实就深入到教育的目标了,希望孩子能够拥有自我发展的能力,能够内心丰盈,能够精神强大,能够人格健全…
说到这里好像有点空洞。
然则并不是。
这些就是点灯人所追求的。
那些过程
上周五研习营结束,本周进行了一个收尾的工作。包括给参与的老师制作证书,给导师和助理导师们购买礼物…
从决定开始做到最终收尾花了多久的时间?应该有大约5周的样子。这其中还包括了开展的一周和收尾的一周。
很多环节,历经几次调整,比如研习营的议程设置,至少改了三稿。
比如邀请导师也经历了不少波折。
软件是第1次使用,有些地方还影响了听讲座的效果。
结营的时候忘记放音乐了,满满的尴尬。
……
时间真的超级紧张。在最后调研老师们的意见的时候,很多老师说参加完研习营之后才发现作业准备是那么重要。——这一点也影响了研习营的效果。
不知道其他人会怎样,似乎我在回忆一件事情的时候,先想到的都是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这个习惯不太好。〒_〒
最应该记住的
看到周艳林老师的文字,她有段话是这样写的:
其实我一直有这样的困惑,是怎样的情怀,让一个是硕士研究生的人每天可以安静的专注于电脑前,为乡村老师解惑答疑,手把手地为各位乡村老师进行手把手的指导甚至事无巨细。
看到这个问题之后,我还真的仔细考虑了一下,我为什么选择做这样的工作,即使家人反对,我也坚持了下来。
其实,最主要的是能够真切的感受到改变的发生。
在做这场研习营的时候,我希望,每位参与者都有获得感。
对,我说的是每一位,包括组织者,包括导师助理导师,当然最主要的是乡村老师们。
所以我也在思考可以做些什么——
让导师们和助理导师们觉得那么辛苦的付出是值得的。
让乡村老师有信心,在班级开展阅读课程。
让几位组织者,有新的发现。
那么,这些目标实现了吗?
研习营结束之后,跟每一位导师都做了一个交流。
有导师说每天整理到半夜,研习营期间靠过期的咖啡坚持下来。
有导师说,这几天把家人孩子都赶到外面去,自己闭关为大家服务。
有导师说,经过这次研习营发现了自己在哪方面要有所提升。
有导师说,特别感谢给予这次学习的机会。
几位助理导师,在研习营过程中,也会协助导师做一些实时的总结和评价。他们拥有的不仅是一颗金子般的心,而且有儿童阅读的专业性。
那些是辛苦的瞬间,其实也是收获的瞬间,是美丽的瞬间。
学员们整体反馈也不错,包括朋友圈包括投稿文章,都在反馈自己的收获,在感谢导师们的辛苦指导。
收获在真实发生,是不是?
对了,还有认识了几位案例分享人,她们都有一颗为大家服务的心。跟她们交流特别顺畅,这种体验很美好。
上周末跟朋友聚会,居然收到了这一束花。她留下的文字,让我很感动。
被关注、被理解也是一种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