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内外性心身
张景岳《类经》释《内经》之名:“内者,性命之道;经者,载道之书。”
“命”包含身心两方面。性是根本。
王凤仪:
“人有三宝,就是性、心、身。
性属水、心属火、身属土。
水是人的精,土是人的气,火是人的神。
精足有智慧、气足有发育、神足有灵。
像烧砖似的,先用土坯,再用火烧,最后用水浇,才能坚固。”
体用相
注:
1、水为阴,火为阳,五行总归于土。
2、六气与六根:
3、体用
宣化上人:
“第六识-意识并不是意识的本体,真正意识的体是第七识,第六识只是意(第七识)的用。
心法的第七种就是第七识,末那识。末那是梵文,翻译华言为“染污”,所以又称为“染污识”。
第七识的任务是把第六意识的用,交给第八识,所以也叫“传送识”。
第六识是依第七识而有的。第七识是根本意识,根本意识是意识之根,第六识是意识之用。
第七识也叫“染净依”。染就是第六意识的染依;第八识是净,也是依第七识。所以第七识叫染净依。”
4、相
“相”字简繁同体,会意,从目,从木。本义:察看;仔细看。
“相”主要有两层含义:
(1)形象;现象;状态
肝属木,开窍于目;金木成形,而有形象可察。合义为“物体的外观”,强调的是眼识。眼识(风木)为六识(六气)之首,故“相”字乃借眼识所观察到的事物的外在表现,来指代一切心物现象。“着相”即“执着于表面现象”。
《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明·万民英《三命通会·论地支》:“大抵五行用法,总无真实,生死衰旺,亦假名耳。”
五行现象流变无穷,故虚幻不实。
(2)观念;概念
意识(君火)也属于现象界(五行),即意识现象(心相),意识是连接现象界(事)与本体界(理)的枢纽。
所以“相”的深层含义是“观念、概念”,《金刚经》里的“我相”就是“我的概念”,“人相”即“人的概念”,“众生相”即“众生的概念”,“寿者相”即“寿者的概念”。
我执(第六、第七识)
第七识-末那识是俱生我执,即与生俱来的我执,属先天。
第六识-意识主分别我执,即第六识执着四大五蕴(身心)为我,属后天。
南怀瑾:
“末那识,普通地也有解释,很普通的解释叫做“我执”,叫做“俱生我执”,与生命同时来的觉得有个“我”。
那么一切众生之所以不能成佛,就是“我执”第一空不了。但是这个我执哪里来呢?
“俱生我执”,当我们入胎的时候已经有“我”;乃至没有这个肉身,变成中阴身的时候,这个“我”也没有离开,第七识没有离开,所以“俱生我执”。
(你们没有书的人可以跟他们有书的坐在一起借一下,啊。)
所以第七识末那识叫“俱生”,与生命同时来的。
例如这个婴儿生出来,第六意识、现行的第六意识(刚才讲的一段啊,要特别注意),婴儿没有现行的第六意识,但是第六意识习气的根同样地在,没有爆发而已。受后天教育等等灌输,再来爆发那个根。
那么婴儿没有第六意识分别、思维、思考等作用,但是婴儿的第七识的“我执”早就存在。
比方说,两个双胞胎都饿了的时候,一个早有奶吃,迟有奶吃(的那个)他还是不高兴的,觉得我怎么吃迟了?
那个我执就是与生命俱来的,有生命就有我。这个“我”就叫做第七末那识。”
灵魂(第八识)
王凤仪:“耶稣讲灵魂,就是我所说的天性(第八识)。”详见《三性》。
宣化上人:“灵魂呢,灵魂就是你的佛性,佛性在一般人来说就是灵魂,你修好了,它就成佛,你修不好了,它就做鬼。你想要和灵魂接触,你的灵魂,你自己看不见的;你要看见它(见性),你就要断欲去爱来修道。你不断欲去爱来修道,你就没法子知道你的灵魂是什么。”
《耶教起源于佛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