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父母很可能是孩子的第一个霸凌者,我一直不太相信这句话,直到前几天的见闻,才让这句话被具象。
前几天我和娃在公园锻炼。偶遇了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妈妈带着十二三岁的姐姐和六七岁的弟弟在健身器材上玩。我注意到他们时,弟弟刚好摔倒在一个健身器材旁边,一边起身一边哭着埋怨妈妈,这时他的妈妈一脸疑问的站在垃圾桶旁,手里还有要扔掉的垃圾。
面对他的哭声,妈妈使劲把垃圾扔掉,有些生气的质问,谁叫你转了,我都告诉你我扔垃圾去呀
小男孩捂着疼处,愤怒的说,你没说,我没听到。他哭诉的时间,他妈妈已经走向十米远的姐姐那边了。小家伙不依不饶跟了过来。继续哭诉,你为什么不吱声就松手。
这时姐姐果断出击,血脉压制,指责道,你会不会说话,跟妈妈说话注意你的语气。边说边用食指戳着男孩的肩膀处。小家伙被姐姐戳的不停前后摇晃。
小男孩开始大声怒吼起来,完全可以用气急败坏来形容,妈妈面子挂不住了,说,摔一下至于吗?大呼小叫,你不知道公共场合不能大叫吗?
话音未落姐姐继续维护正义说,能不能注意你的态度?信不信我回家收拾你?你可以去死了,去死……
姐姐的话让我吃惊,我心里已经想像妈妈如何严肃批评姐姐了,但没有,那个妈妈谈笑风生跟这个言词凌厉的姐姐聊着其他事情。除了震惊到我,她的话也对小男孩起到了震慑作用,小男孩气的跺脚,哭着跑到河边的芦苇旁抽泣抹眼泪。
一场大战终于平息,妈妈和姐姐优雅的有说有笑,仿佛什么都没发生。
坐在健身器材上看呆的我和小娃,将这个过程尽收眼底,小娃用胳膊肘碰碰我,气鼓鼓的小声说,妈妈,你能不能帮这个弟弟吵去。

(显然,我小娃看到了这里不公平并为之气愤)
我正思考怎么切入时,那母女起身走了,走了很远,小男孩默默跟上。
“你说这个弟弟是亲生的吗?”
小娃依旧不忍心,她想寻找出一个这个弟弟不被爱的理由,来维护妈妈是爱孩子的这个真理。
但我只想告诉她事实:有些父母真的不爱孩子,所以不被爱的时候也不是自己的错。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爱。另外,父母的爱也有可能是错的。
“那个小弟弟不是无理取闹,他可能摔疼了,摔的时候可能被吓到了,又被姐姐跟妈妈一顿教训,太憋屈了,如果妈妈能抱抱他,他就是摔得很疼,也不会有很大情绪”。我说。
小娃点点头。一脸气愤。
佛陀用“两支毒箭”比喻我们面对“苦”时感受到的两个层面,一是身受苦,一是心受苦。
“第一支毒箭”,比喻我们接触外境时身所受的痛苦;“第二支毒箭”,指的是受“第一支毒箭”后,内心生起厌恶、悲伤、愤怒等情绪给心灵带来的伤害。
哪一种力量更大,对我们的伤害更深、更久?是的,没错!“第二支毒箭”带来的杀伤力往往更大、更深、更持久。
就像那个小男孩,他被摔疼了,而不能抱持他的妈妈却可以把他逼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