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应”是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提出的理论。他指出,如果一辆崭新的轿车停在社区里,哪怕很长时间没人管,也不会怎么样。但如果有一块车窗玻璃被打碎了,那么很快别的玻璃也会被人打碎。这位心理学家把这种心理命名为“破窗效应”。
这种现象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处处可见。比如小孩子得到一个新玩具,爱不释手,不管谁要借,哪怕只是一小会儿,他也要想半天,然后找一个借口不借给你。即使借给你,也要说好一个归还的日期,还再三叮嘱“不要弄坏”。但到后来,玩具有些磨损或是破旧了,那时即使别人不想借,他也会问人家要不要玩他的玩具,这就是生活中的“破窗效应”。
在我们的教育中也有类似的“破窗效应”。经常有老师说,班里的某某调皮捣蛋,几乎没有办法管教,或者某某不够聪明,屡教不会,丧失了继续教的信心与勇气。这时老师们多半会恨恨地说:“不教也罢!”事实上,放弃一个孩子等于打破一块车窗玻璃。虽然老师放弃的只是一个孩子,但不久他就会发现,自己慢慢对大多数孩子都失去了教育的热情,这就是“破窗效应”的表现。
很多学生在考试前难以背完全部内容,就会放弃一部分内容,可一旦这样做了,接着就会想:“反正背不完了,能背多少是多少吧。”于是干脆把这门考试都放弃了。那么以后在学习的时候,又会重复这种状态。学习英语尤其如此,一开始应该记住的单词、短语、文章,没有记住,后来要记的东西越来越多,最终就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
既然我们已经设定了目标,就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要轻易打破那一扇窗。我们应该利用更好的方法来协助自己达成目标。人生没有捷径可走,但可以选择更快捷的交通工具,这就是记忆方法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