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催促无数遍,上学时间眼看就到了,孩子却还在磨磨蹭蹭没出门;
自己哭闹着想要的玩具,总是玩不到几分钟就会讨厌;
看到别人学什么也想学,却总是三分钟热度;
······
这样的熊孩子,在你的生活中会经常见到吗?恐怕每一个家长们,都对这样的情景记忆犹新吧?!
家长们,当遇到这样的情况时,你们是怎么做的呢?
小时候,无数次幻想长大后能够做一个最懂孩子心的父母。长大后,我们却成为自己童年时候最讨厌父母的模样。
《小孩当家》用幽默的语言,讲述这些在每一个家庭中都会常常出现的生活场景。可是,和现实生活不太一样的地方,就是故事里的角色反转了!惹祸的成了大人,跟在后面收拾残局的却是两个孩子。
01·和规则作对的“大孩子”们
詹森爸爸上班的银行,要求每个人都要系领带,但是詹森爸爸总是不想系领带;上班之前,詹森妈妈总是觉得自己不舒服,盼望自己发烧或者感冒,这样就可以不用去上班······
这样的情形是不是很熟悉?
在日常生活中,这样情形经常发生在我们的孩子身上。可在书中,这样的情形却出现在了“大孩子”身上。
角色的对换,我们似乎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孩子总是不想上学。
但是,这样的情形出现在孩子身上时,我们却觉得这么不能理解。不就是上学嘛,又不辛苦,上个四十分钟的课,就可以休息了。可大人们却忘记了,连续五天的上班,也会令大人们疲倦甚至厌倦。
大人们可以不遵守规则,不想上班可以请假。可是孩子偶尔故意不想上学,却被大人们上纲上线,无法理解:觉得上个学有什么好累的?
可如果大人们代入一下自己每天上班的心情:
每周总有那么五天不想起床!
工作真没意思,真想三十岁就退休!
这样你的心情是不是好了很多?但如果这个时候有个人苦口婆心地对你说:上班有什么好累的,这个时候你的心情是不是也会火冒三丈?
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人们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为什么要逼着孩子去接受呢?
日常生活中,当大人和孩子之间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如果都能够有意识地进行“角色互换”,多问孩子几个“为什么”,听孩子把话说完,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矛盾是不是就少了很多?
02·对待孩子的态度是平等而不是居高临下
在亲子关系中,最经常出现矛盾的地方,就是大人们总是带着一种优越感在和孩子们交流:我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路还要多!
而孩子们因为没有经历过,没有共情的心理,往往就会觉得大人们是在危言耸听,在恐吓自己。
这样交流沟通下来,大人越来越生气,孩子则一脸懵懂,不知所谓。
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和孩子来个“角色互换”,给孩子看见父母的机会,看见父母的良苦用心,看见父母的无奈。孩子肯定也会理解父母的无奈,理解父母偶尔的暴脾气。
真正的共情,是把自己放在对方的立场上看待问题,感受对方的情绪。尊重是相互的,理解也是。
03·孩子的成长需要高质量的陪伴
《小孩当家》的作品定位是儿童文学,但是我强烈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共读。在这部作品中,不论是孩子还是大人,角色互换后,双方都在亲子关系中看到并理解了对方的感受。
不建议父母直接把书买了,丢给孩子自己看就完事了。最好带着孩子一起,把手机放到一边。抱着孩子,由爸爸或妈妈把书中的故事,读给孩子听。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需要父母高质量的陪伴。高质量的陪伴不是父母拿着手机,坐在孩子身边。而是全身心地参与到孩子的阅读或游戏中,真正的融入到孩子中去。
04·写在最后
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优质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是幸福童年的前提,不要让我们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期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