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非985歧视与柠檬市场

非985歧视与柠檬市场

作者: luckysusan1991 | 来源:发表于2019-01-08 11:48 被阅读24次

           想起之前经历过的一场大型国企招聘会,对我印象十分深刻。台上HR姐姐自信骄傲,热血澎湃的讲述着企业发展,企业文化,员工培养......无不令场下的每一位莘莘学子欣喜激动,斗志昂扬,恨不能马上就成为其中的一分子,但是到了最后的简历投递环节时,只因HR小姐姐多加了一句“非985的同学把简历放在右边。”气氛却一度尴尬,当即就遭到了几位学生的反驳“我们来自xx,虽不是985,但时刻以985学生的要求来要求自己,对待这次招聘很认真,也付出了很多努力······”。小姐姐婉儿一笑:“嗯,我们都知道的,我们也会酌情考虑部分优秀的非985学生”,之后的录取结果想必大家也心知肚明。

          现今,对“985”,“211”的设立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很多人觉得英雄不问出处:个人禀赋,工作能力,与就读院校并无太大关联;也有人认为这是赤裸裸的教育歧视,不公平。“985毕业生收入比不过快递小哥”,等等之类的戏谑和嘲讽比比皆是。话题争议了很多年,但不争的的事实是,很多大厂的招人基本标准仍是铁打的标尺,不曾改变。

    柠檬市场

          就业市场中,人才和企业需求的矛盾一直都在:高校学生几乎每年都喊“今年是就业最难的一年”,企业每年都抱怨一才难求,我的一个hr朋友为了招一个教育行业的app运营人员,就面了不下20个人,她说,学生时,总觉得hr苛刻,但直到自己坐在这个岗位上,才发现,招人好难,招个满意的人更难,她的压力好大!招人为什么会这么难呢?而对应聘者而言,对自己的能力是了解的;但HR呢?虽然对岗位需求信息尽在掌握之中,但是对求职者一无所知,求职者的本身条件,优势特长,更何况有些人为了高薪工作,美化简历,添加一些没有过的经历,以次充强,低能力者冒充高能力者。所以hr和求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嘛。

          这就像市场中的买方和卖方,买东西其实也是一件麻烦的事,尽管你知道商贩的要价是虚高的,但虚多少并不知情,所以在交易的时候总怕吃亏。这种一方掌握了大量的信息,一方却毫不知情的情况,可以理解为“信息不对称”,一方就可以根据掌握的充足信息“欺负”另外一方,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中被称为“柠檬市场”,它是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乔治.阿克罗夫(George A.Akerlof,1940年6月17日—)从二手车市场的分析中提出的,在美国的俚语中,柠檬是“次品”或“不中用产品”。

          新产品,你可以认牌子,可以保修,可以保险评估,但二手车由于都是旧货,好车和次车鱼龙混杂,买方只能从外形或者试骑做出大致推断,并且很多毛病不是在买车的那一瞬间就能被发现的。但对于卖主来说,他对这辆车的性能一清二楚。

          对于卖主来说呢?分两种,好车卖主,次车的卖主。好车车主只愿意以较高价钱成交,次车的卖主价格低一些也没问题。

          但买主呢?知道这里肯定有次品,他买到次品车的概率也很大,所以不愿意出高的价钱,最多是取好车和次车中的平均值,甚至更低。如果市场上的次车比例很高,买主就越不愿意付高价,越倾向更低的价格。于是乎,好车车主在这里根本得不到应有的卖价,只好撤出。结果,几番轮回,这个市场里剩下的车的平均质量,进一步下降,二手市场上的车越来越次,相对较好的卖车车主相继离开,最后就导致所有的卖家都撤出......

          你看,二手市场,本想把每一辆车都顺利卖出去,但由于卖家掌握了信息,买家对商品的品质一无所知,最后市场崩溃。

          阿克罗夫的观点,揭示了一个基本的道理:人和人之间是天然不互信的,高品质的产品和低品质的产品如果不能区分开,消费者无法分辨产品质量高低的时候,消费者会离开这个市场,商家最后也被迫离开这个市场。也就是说,那些掺杂在好品质中的次品,伤害的不不仅仅是消费者,同时也伤害了那些本就优质的商家。回到最初的话题,企业拒绝在一些重要岗位上雇佣非985,并非是它存在偏见,而是类似于,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买主很有可能在信息不完全对称的“二手车”市场花高价买到“次品”的担忧,甚至让买主被迫离场。

          优劣是天然存在的,我们并不能消除次品,怎么让消费者满意,怎么把优质品和次品都卖出去呢?这个问题的本源就回到怎么解决买家和卖家见得“信息不对称”,回到如何区分优劣产品,彰显商品的品质。

    区分优劣,彰显品质

           我们假设如果没有985之分,能力突出,能力一般的应聘者混杂在一起,因为所有的应届毕业生起跑线几乎一样,工作经历白纸一张,都是“小白”,对企业来说甄别成本,招聘成本是巨大的。再或者假设你所在的学校并不突出,但你个人能力很强,一旦企业来这里招聘,你入选,然后很大概率上还招了一些其他“能力相对平庸的人”,久而久之,企业方才会慢慢发现,你突出,其他人平庸,这样能力与岗位不匹,企业就有损失。于是乎,它们来年就可能不来这个学校了。因为过往的经历让他对整个学校应聘人员有了怀疑,由此形成恶性循环。从短期看,这对你是有益的,但长远来看,双方都受损。

          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支出下,在众多眼花缭乱的简历中,尤其校招,要跑遍很多地方,很多学校,一个地方只有一两天的地方,收到的简历更是不计其数。面对这么多不熟悉的人,这么巨大的信息不对称市场,要迅速区分产品的品质,找到有质保的人才,企业就倾向在那些他认为“能力突出的人较多”“性价比相当”的大概率市场中挑选人才,而“985,211”的头衔,正是应聘者素质能力的信号。

            校招时,与那些可能会“伪造”的“软性”技能,如实践经历,做过的项目,甚至“分数”相比,学校,四六级这些品质稳定,过硬的标签就成为首选。虽然学校,文凭,不能完全反映一个人的能力,但大概率上能与其他“次品”有所区别。这个办法简单,粗暴,注定有缺陷,但却能低成本,高效的找到合适的人。

          就业市场中,与此情况类似的还有这几年越来越值得商榷的“海龟族”。在我们父辈,能出国留学的人凤毛麟角,要么个人十分突出,公派留学;要么家庭卓然,但近些年,随着我们的生活水平急剧提高,出国留学人数暴增,当然也鱼目混杂,其中不乏有很大一部分很多学生因为躲避高考或者高考不理想而出国镀金的,这自然导致海归素质稂莠不齐,留学也不再是香饽饽。与国内高校比起来,只要不是国外如雷贯耳的名校,hr更难分辨好坏了,简历上的经历更无从考究。于是海归求职,也成了一个“柠檬市场”,当无法甄别品质好坏时,买家最多只会付平均价格,由此便引发高价留学,收入不抵成本,甚至在国内不好就业的现象。

           这里并不是想一味鼓吹“985”“211”的优势所在,而是为了让大家明白“柠檬市场”这样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当然一个非985的学生也完全有很好的潜质,但要想争得一个好公司的offer,借用“柠檬市场”的逻辑,他就要有与平庸之辈相区分的明显标签,正如吴军所说,所有的科目都考80分以上的人,远不如只有两门科目“100”的人突出,受欢迎,市场宁愿要某方面十分突出的人,也不需要各个方面都及格,但各个方面都能力平平的人。也就是说,这种潜质也需要一定的权威的“鉴证”,并且具有可信度。譬如一份脱颖而出的实习,一个卓然不群的项目。

          更何况 好学生,普通学生,人才,庸才的度量的确在现代人的观念里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文化不好,但体育好;没有上大学,但有卓越的一技之长,都是“人才”。

          是金子总会发光,几年的工作经历之后,人才庸才,谈吐,业绩,个人成就一目了然,“柠檬市场”消失,学历、学校、四六级可能都不重要了。也许,你现在的境况不尽如人意,但努力终有回报,加油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非985歧视与柠檬市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yev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