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时我对自己的学业完全不上心。
上课认不认真、考前怎么复习、考前要准备什么全看心情,考多少分完全随缘。
但是毕业多年后,我因为兴趣开始自学泰语,没人逼迫过我,也没有大人在身边说教,我却比在学校的任何时候都要上心,比任何时候都要来得负责。
妈妈看到我学习泰语废寝忘食的样子,还打趣道,如果念书时这么用功,估计都考上清华北大了。
学习语言 学习道理
学任何语言都离不开多听多说多看,所以这五年来接触了很多泰语素材——一路从电视连续剧、广告、人物访谈、听到难度较大的新闻。
其间,我也接触了一些人物访谈,受访者谈到了如何成长、自我提升……因为是逐字逐句地听译,所以我听得很认真,受访者分享的心得我也会自己琢磨,发现这些心得和技巧对工作和生活很有帮助,有些内容甚至能马上运用——比如跟上级汇报工作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面对焦虑在心理方面如何调适等等。
久而久之,我越来越喜欢学习这些有建设性内容的视频——主播时不时谈到阅读技巧、演讲技巧等干货,我也受了他们的启发,开始培养阅读的习惯。
这一切颇有些不可思议,明明在学校时我特别讨厌看书,翻了三页就想扔掉——现在想想,这也是一种PTSD吧?
大多数时候,书本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种紧箍咒似的存在——明明不喜欢,却怎么也无法丢弃。
所以我讨厌书,打从心底里讨厌。
改变
但慢慢的,我改变了,这些视频一个比一个励志,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我好像看到了我和这些大神的区别——他们已经很优秀,却仍然比任何人都努力。
比如,一次节目中的受访者是一位知名演员,非常自律,他分享了他平时的生活态度和习惯。
主持人问他,怎么才能做到像你一样自律?
他说,当你沉浸在你喜欢做的事情中,如果你热爱这件事,每次完成都是为了达到那个让你一想起就兴奋的目标,其实压根不需要自律,因为每一次点坚持都是快乐的。
所以在他的概念里,所谓的“自律”只是按照某个固定频率(如每天、每周、每月)完成固定的项目(比如看书、健身、培训)而已,与“自律”没有关系。
如果是刻意地培养自律,一边坚持一边却觉得很痛苦,那么坚持的东西可能根本不够喜欢。一味地逼迫自己,只会觉得痛苦,最后坚持不下去。
同时也要问问自己,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你要的最终结果到底是什么?你的目标足够清晰吗?这个目标真的让你一想到就兴奋开心吗?
好习惯 坏习惯
他还提到了习惯的重要性。
在此之前,我完全没有意识到习惯有什么重要。就是这次访谈,改变了我对习惯的看法。
我甚至从来没有刻意观察过自己身上有哪些习惯,我一直认为,所谓习惯就是我与生俱来的,是我的基因决定的,没有改变的必要,好习惯坏习惯也没有什么大不了。
其实不然,好的习惯能成就一个人,坏的习惯能摧毁一个人。
如果回到以前,我一定会对这句话不以为然,但不可否认的是,好的习惯真的能成就某件事,这件事可能我们没有预料到的,最后说不定会改变我们人生的轨迹也说不定。而坏的习惯亦然。
比如我的好习惯——每天坚持学习1-2小时泰语,一年365,全年不间断,这样的好习惯给老师留下了刻苦靠谱的习惯,有什么机会老师也会第一时间想到我——后来老师给了我泰语配音的工作机会。我顺利完成后和配音公司开始合作,陆续接了好几份泰语配音的工作。
谁能想到呢?自学五年,居然能找到这样的工作机会,而且可能是长期合作。
这些都是我在自学初期无法预料的。
警醒的力量
说到名人访谈,有一位受访者说到,在书房里他会写很多警醒的话语,好时刻提醒自己。
我也试着照做,把一些警醒的话语贴在办公桌显眼的位置;自己做一个心愿盒,把对自己的期许都写成小纸条,放在这个盒子里,时不时拿出来看看。
比如我的心愿盒里就有写着“九德”的纸条——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有的人可能觉得这有点可笑,一开始我也这么觉得。
但有时候我在工作中遇到难题,便会抬起头看看这“九德”——如果是一个秉持“九德”的人,会怎么处理这件事,结果显而易见。工作多年,以前经常在旁边提醒我的人已经退休了,我只能自我警醒,经常自我反省,所以这些小纸条就像是换一个方式在提醒你,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和修养。
通过五年的自学,不知不觉真的成长了不少——对工作和生活不仅更有责任心,而且也收获了很多快乐,因为快乐,所以根本不需要逼迫自己自律。
学习,也可以乐在其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