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集讲了两段话,第一段的原文是:
公山弗扰以费(bi4)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傅先生的翻译是:
公山弗扰占据费邑,起兵反叛季氏,他召请孔子去帮忙,孔子想要前往。
子路很不高兴,说:没有地方去就算了,为什么一定要去公山氏那里呢?
孔子说:请我去的人,难道没有什么意图吗?如果有人任用我,我难道只想维持东周这种衰弱的局势吗?
第二段的原文是:
佛(bi4)肸(xi4)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lin4);不曰白乎,涅而不缁(zi1)。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先生的翻译是:
佛肸召请孔子,孔子想要前往。
子路说:以前我听老师说过‘自己动手公然行恶的人那里,君子是不会前去的’,现在佛肸占据中牟,起兵反叛,您却想要前去。又该怎么说呢?
孔子说:对的。我说过这样的话。但是,我们不是也说‘最坚硬的东西是磨也磨不薄的’,我们不是也说‘最洁白的东西,是染也染不黑的’,我难道只是匏瓜星吗?怎么可以挂在那儿而不让人食用呢?
姑且认为这两件事是史实,也可以看出这两段话中的‘孔子’出仕的动机:
只要有人用我,而且是有利于国君的,我就出来做事;没人用我,我就隐藏起来,至于是公山弗扰还是佛肸,基本不去考虑了。
这个结论可以从孔子婉拒阳货的事情里面得到佐证。孔子为什么没有答应阳货帮他做事呢?因为孔子认为阳货是帮季氏做事,而季氏是在鲁君后面搞鬼,会削弱鲁君的地位,所以,孔子没有答应。
公山弗扰事与佛肸事件中,孔子的言论与以往的观点大相径庭,不符合他的‘一以贯之’的精神,存在大大的疑点。
结合傅先生的讲解,仅公山弗扰一段就存在很多疑点:
傅先生对于‘孔子’想帮忙公山弗扰给出的解释是:孔子这么做是负负得正。这个也有点牵强,因为傅先生后面也说:这样做或许是为了大一统的目的,但是未免太天真了,而且想通过帮助公山弗扰这条路来达到目的未免太绕远了,因为公山弗扰成功之后是否会自立为王还是个很大的未知数。以孔子的所学、所言、所为,应该不会这么做。
子路说的话也让人迷惑。子路,我们都从相关的材料上可以大致了解了,他是个坦率、直爽的人,有什么就会说什么,另外他的年纪跟孔子相近,说话也比较随便。原文的相关子路的情形是这样的:
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这句话表明了子路对孔子的意图是不满意的,但是无法确知子路这句话的确切意思,如果傅先生的翻译没有问题,那就很可以说明孔子当时的处境了:没地方去,而且非去公山弗扰不可。
此处又疑:孔子当时竟然落到这种走投无路的窘境了吗?是怎么造成的呢?不得而知。
而孔子的回答更是让人觉得有点崩溃,甚至是抓狂:
孔子回答子路的话是这么说的:
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按照傅先生的翻译,孔子说:请我去的人,难道没有什么意图吗?如果有人任用我,我难道只想维持东周这种衰弱的局势吗?
说明孔子跟公山弗扰并不熟悉,而且也不确知他的意图,只是觉得应该有些企图。这不该是孔子的表现。
孔子在这一节里面的言谈及由子路这一侧面所表现出来的孔子让人觉得与往常判若两人。
基于上述的疑问,不得不产生怀疑:这两段话很有可能是有人杜撰之后加到《论语》里面去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