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创作里藏着他走过的路和他看过的书。”这是当我和别人谈论起“创作的过程”时,脑海里最先浮现出的一句话。
而在我看来,无论是像苏轼这样的大家,还是在像卢思浩、余华这样的当代的一些作家的创作里,他们之所以能写出被世人传颂的文字,大概都是来自于他们那十有八九并不如意的人生吧。
对于苏轼这个人,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说起古人,我最喜欢的一位大家那必然是非苏轼莫属的。我对他的敬佩不仅仅处于诗词创作之中,更在于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我想这也正是他能够流传千古的一个重要因素吧。
当老师们向我们传授知识的时候,最开始总是要讲一下他的生平经历以及生活背景。
但在我很小的时候,其实并不太明白,为什么学习一位诗人的诗词还要知道他的生平经历,那时的我只是单纯的以为把诗背下来可以应付考试就可以了。
可直到上了大学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他的诗词中的一字一语藏着的都是他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若我们不了解他的人生经历,不了解他所生活的那个年代,不去探究他人生的大起大落,便不能真正明白他诗词里讲述的人生,也就更不能真的读懂他的诗词了。
因为他写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是他的人生啊,而也正是这样,才能有我们后来见到的那些流传下来的绝美佳句。
我想也正是他的那些人生历程促成了他的一次次创作,而他在写下这些诗词的过程是不是可以被我们理解为是一种“创作的过程”的展现呢。
而就在我们普通人的生活里,这一观点也同样适用。
就像当一个女孩和爱了很多年的男孩子分开的时候,像那些背井离乡去追逐梦想的“北漂人”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的时候,像风尘漂泊、没有归宿的异乡人处于无助时,这样的时刻是最会触发他们想要找人倾诉的机关的。
而在这个冷暖自知的时代,大多数人是找不到可以倾诉的人的,所以用文字写下来,就成了他们抒发情感的最好的途径了。
写下来的文字可以把他们隐藏在内心中的抑郁完全的抒发出来。
所以“苦难”便成了创作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因素。
而不难看出过往的作家大多都是在人生中那十有八九并不如意的时刻,写下这样让我们身临其境甚至有些感同身受的文字的。
而我也认为只有在这样的时刻,写出来的文字才最触动人心。
当我们在读那些古诗词或是现当代作家的书的时候,我们细细品读会发现,其实那些让我们感同身受,甚至泪流不止的文字,都是在作者正处在并不如意的人生时刻所创作的。而这和我上面的观点可谓是如出一辙。
在《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余华的访谈中,他谈到了他写作的初衷,就是因为想要去文化馆工作,他非常不喜欢当时的工作,想要改变现状,所以才想要拼命的写稿、投稿,而最后他也如愿改变了这样的现状。
他的《活着》想必很少有人不知道吧,网络上有这样一句话评论他的这本书:
有人问:“余华的《活着》有多火?”
答:“他靠《活着》而活着。”
而当时他创作的时候想必人生是处于困顿的。
当时的他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他,他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于是就有了1992年的《活着》。
他写这部小说的时候,毋庸置疑是掺杂了他的个人经历的,并且也必然会受他的时代背景的影响。
我始终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写出,可以被人一直诵读的经典书籍,一定是在他经受苦难之后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的,因为只有这样的文字才最打动人心。
而现在的他或许不会再写出比这一作品更被世人所熟知的作品了,因为他的生活也不再处于困顿、不再像过去那样迫切的想要改变生活了吧。
所以我认为“改变”也可以被当做“创作的过程”的一个重要指导因素。
但我认为只有这些“苦难”的经历的话,是不能写出最动人的文章的。
好的创作还有必不可缺少的一点,那就是他要博览群书。
纵观古往今来的作家,他们无一不是读过很多书,像苏轼、黄庭坚、柳永等人,他们在年少的时候都是读过很多的书的,所以,毋庸置疑,读书也是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读书我们便会无从下手,也就更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了。
在当今社会,当很多作家接受访谈被问到他们是如何创作的时候,他们总会说的一点就是:一定要不断的输入,也就是要多读书,然后经过自己的理解再结合自己的经历,最后再进行“输出”这一项工作。
而这一过程也可以被叫做“素材积累的过程”。
我想写作的过程也有“读者”这一重要因素,因为当一个作家想要表达出一些东西却没有人看的时候,他在写作的过程中是没有动力的。
我认为作者和读者是对立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
像我很喜欢的一个青年作家卢思浩,他通过文字把他的那些一个人从黑暗走向黎明的岁月记录了下来,让我们看到。
于是我们才可以看到那些温暖了我们岁月的文字。而他呢,也因为得到了我们的喜欢而变得更加的努力,从而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来。
我想这样的温暖是相互给予的,也正是因为得到了读者的支持,他才会想要更加努力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来,而“支持”不也是写作过程的一部分吗?
我想这就是一个作家真正存在的意义吧,而在这里,写作的过程又升入了另一个层次。
这时“写作的过程”就不仅仅是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过程了,他文字里写的一字一句都代表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是会直接影响读者的,所以写作的过程有时又不可以是随心所欲的,它要考虑到社会价值的层面,也就是要做到“三思而后行”。
而读过他的书之后便不难在他的书中看出他的经历以及那些被他熟记于心的典故以及引用的经典语录,这又再一次论证了“一个人的创作里藏着他走过的路和他看过的书”这一观点。
而另一方面我认为写作的过程正是把现实生活理想化的一种艺术创作。
在我们看的电影、小说、电视剧中,那些故事无一不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
而文学创作本就是这样一种来源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
像八月长安的《橘生淮南》《最好的我们》等作品,都是作者在观察生活之后创作出来的,而也正是因为故事的真实性再加上作者对它理想化的创作,才会被那么多人喜爱。
因为人们在这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看到了自己理想中的样子,更看到了那些在我们生活中充满遗憾的故事在另一个世界得到了圆满结局。
所以我说“写作的过程”又是对生活的一种理想化。
而以上就是我能想到关于“写作的过程”的所有见解了,感谢品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