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老大一起回家看父母,这是今年第一次回老家,虽然是五一小长假,仍然主动向单位分管领导请假报告,恪守必要礼节。这次回家,也把家属小孩一起带回去了,四个人一辆车,东西把后备箱塞得满满的。这些东西基本上都是老大的,我们自己家只是带了随身的洗漱用品,不能说两手空空,也准备了两个大红包,父母亲各一个。
准备红包的缘由是,去年年底没回家过春节,因为某个事件原因,全市公职人员一律取消休假,本来早就应该送出去的红包一直拖到现在。一年到头在重大节假日里,给父母发一个红包,这也是最基本的礼节。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指导人们日常行为规范的除礼节之外,我个人想象不出还有别的啥东西。随着心智的成长进步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磨砺滚打,“心思缜密,恪守礼节”成为了我的与人相处之道,只要自认为做到了这八个字,人际交往中别人怎么对待我,我的内心是不会过多去纠缠的。
这一点也从老大跟我的交流中体现出来。在回老家的高速公路上,我们两兄弟进行了密集的话语交流。老大到今年11月份正式退休,假如从20岁参加工作正式算起,他已经在党政机关工作了整整40年,前不久刚刚解决了副地(厅)级干部待遇。作为一生宦海海沉浮的人,积累了无数宝贵人生和职场经验。他跟我一路说了将近三个小时的话,讲了如何处理上下级关系、平级间关系以及对内对外关系,讲了如何科学有效去做事情,如何去结交人建立有价值的人脉,如何更通透地去待人处事,让我受到一定的启发。
人生在世,如何恰如其分地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我而言是一件很值得去学习的技能。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里面,尤其是最近三四年以来,除了持之以恒学习工作业务之外,我有很大一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如何通透了解人性、弄懂搞清人性规律,进而如何熟悉应对人情世故上面了。在这之前的几十年里,我是一个被洗脑洗得很彻底的一个人,学校书本上写什么就相信什么,一直活得浑浑噩噩,也因此与社会的一些规则格格不入。我是需要用大量的时间来补课的,尤其是补好人情世故这一课。
老大在车上跟我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为人处事到了最后会达到一个境界,就是你会跟你周边的环境变得很和谐,很少会跟周边的人和事引发矛盾冲突,一切变得行云流水。”我默默咀嚼他说的话,思考着与周围环境和谐的内在规律是什么呢?也许是在各种各样的事情上面,经过大量的、高频的磨练之后,内心的修炼上升到一定层次,突然之间就领悟、看破了一些人生至理,懂得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应该如何去做,才能够顺应普遍的人性,有了这样的预见性,顺理成章也就避免了矛盾和冲突的发生。
这些人生至理可能还有不少,但其中至少包含了一条内容——“心思缜密,恪守礼节”,这是中国社会传统习俗所决定了,你想怎么翻转也翻转不了的东西。几千年来,我们这个社会在生产力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原始社会的“赤身露体、茹毛饮血”,到如今的“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期间的进步颠覆了人们的想象。但是几千年里面,人性几乎没有变化,即便有一点点改变,比如说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上面有所进步,但本质人性的改变还是微乎其微。这些我们通过看古代史书和近现代史书,包括当代的一些史料,便可以明白的很。如何应对复杂的人性?“心思缜密,恪守礼节”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法宝。
夫妻之间的相处之道也应该是如此,中国汉字里面有一个成语叫“相敬如宾”,意思是夫妻间应该相互尊重,多给对方提供一些情绪价值。中国绝大多数夫妻之间因为过于熟悉,导致了彼此间没有相应的“边界感”,言行举止之间很容易出格。比如说会经常性抱怨、不懂得体贴、习惯性耳提面命、没学会换位思考、好为人师、固执己见……这些,也都是普遍的人性弱点,但在夫妻之间表现的尤为明显。长年累月下来,很多的夫妻便由人生伴侣变成了“怨偶”,辜负了这仅有一次的人生。这仍然需要我们在夫妻相处时,以基本的人文素质“恪守好礼节”。
到了老家,与父母和家中老二一家人在一起,大家欢聚一堂吃过一顿丰盛的午餐,饭后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起与父母以及老二一家人相处时的点点滴滴,包括一些场景和细节,在感受到亲情欢愉的同时,对“礼节”有了更进一步的体味,每一步的人生路都是修行路。
讯飞语音输入85分钟,全文1700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