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翻看了一本关于哲学的书,书名是《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先简要介绍一下这本书,我认为这本书是西方哲学简史和西方哲学简介,读完之后至少能让你觉得整本书回答了书名这个问题——哲学家都在干什么——能让我们了解哲学家都在思考什么,了解哲学是什么,哲学的由来和演进,哲学的分类,以及哲学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换句话说,作者通过这本书揭开了哲学自带的神秘面纱,让我们对哲学有了一个大概的认知。
如果真的认真看了,不只是胡乱翻翻,就会发现我们平时读到的很多心灵鸡汤或者人生哲理原来是来自这样或那样的哲学流派,比如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是从一张白纸开始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要选择的自由等等;我们年少或现在胡思乱想过的问题,原来哲学家都想过,比如我们同样看到了绿色,也都认为那是绿色,但如果我们能公开对比意识感受的话(现实中我们不可能交换意识),绿色是在我们个人的意识中的颜色刺激可能是不一样的,我意识中的绿色刺激在你的意识中可能是红色,但是我们又都被告知如果自己的意识感受到了这种颜色刺激就是绿色;如果已经为人父母,会发现孩子们问的有些问题(其实也是我们小时候问过父母的问题),其实是很不错的哲学问题,有些是哲学家到现在也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宇宙为何存在等等;我们曾经怀疑过这个世界的真实性,哲学家其实也在怀疑,大家都担心这个世界只是一个现实版的黑客帝国;我们以为是哲学原来并不是空想,其实是有它要解决的问题;哲学并没有离我们很远,相反很近,我们做选择时的信念依据其实就是哲学,比如同样的一段假期你是选择出去旅行,还是选择在家看书,这背后都是不同的哲学主义在起作用。
来说说我看完本书的收获:
1. 哲学要求怀疑
我个人从小到大做惯了标准版“好学生”,几乎只学会了接受,几乎没学会质疑,尤其是来自权威或师长的结论或者想法,所以总觉的自己太容易轻信结论,有时候觉得自己就像是个白痴,也有点像是罗胖在逻辑思维中说的“把自己当成一个空垃圾桶,等别人倒东西进来,不做筛选,全盘接受”。
作者在书中说“宗教和哲学在根子上是无法协调的。宗教要求信仰,哲学要求怀疑,两者相悖。”读完全书,我不断地从认可一个哲学理论再到放弃,然后去接受一个新的哲学理论,就这么反反复复之后,我终于开了点窍,开始学会了质疑和怀疑,我每次做一个动作或一个选择时,我会试着去想是谁把这个观念或逻辑植入到我的脑海中去的,是我自主选择并接受的这个观念还是被潜移默化影响的,这个信念是不是我想要的。
2. 要想讨论人生的意义,请先问自己你为什么不自杀?
作者在书中说,即便到现在也没有个哲学理论能完美滴解释人为什么活着等人生意义的问题,而且人生意义这类问题也不可能有标准答案,必然是因人而异,否则就是否认人的自由意志。
虽然没有标准答案,但是有一个标准问题来问自己,借以寻得自己的人生哲学,这个问题就是——你为什么不自杀?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第一次看到这个问题,会发出“神经病呀”的感叹,尤其是第一次看到还是哲学家加缪的名言“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就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看到作者问题化之后的问题,开始意识到这确实是一个很严肃的哲学问题,当我们开始尝试着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我们就是在思考我们的人生意义,正如作者在文中指出,可能有人会说我不自杀是因为我还没玩够、还没看过很多风景、还没赚够钱、孩子还小、父母还健在等等,回答完之后还会说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意义,作者说没关系,谁说一个人的人生意义就一定是一成不变的呢,我们找出来的现在不自杀的理由,就是当前我们自己的人生意义,毕竟这些答案的重要性对于我们自己来说已经超过我们的生命本身了。
我记得一两年前看过一个关于毕淑敏的小故事,在一次高校讲座上,底下的学生问毕淑敏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毕淑敏回答说:人生本来就没有意义,人生的意义是自己过出来的。也说明可,人生的意义只能自己找,不可能让别人代自己找,或者直接在书上找个答案了事儿。
那我为什么不自杀?
与我来说,知道的太少,得到的也太少,功名利禄一事无成,而我就是想要很多,在我未得到之前,我还不想放手,毕竟就这么一次机会。
我不想成为那种“终其一生碌碌无为,最后还说平平淡淡才是福”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