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几时书评简友广场
书评丨《红与黑》:我们都是于连

书评丨《红与黑》:我们都是于连

作者: 萌芽论坛 | 来源:发表于2020-02-08 10:02 被阅读0次


    我们都是于连

    作者/春天

    故事的最后,爱他的玛蒂尔德亲手埋葬了他的头颅;而他深爱的德•莱纳夫人按照约定并没有那么痛不欲生,不过在于连死后的第三天与世长辞了。

    这样的结局或许有些凄凉,但或许,也是适合于连的,至少他以自己选择的方式迎接了死亡。

    “我们都是于连”,不知道曾经在哪本书里看到过这句话,当时觉得有些不能理解,但阅读完《红与黑》后,或许有些共感。

    于连只是一个卑贱的木匠的儿子。从小受到贫穷的压迫,几个哥哥欺负他,父亲也不待见他,总是觉得他一事无成,整天抱着书干些无用之事,令人憎恶。万幸的是,他因为能熟练掌握拉丁文,甚至可以把《圣经》背诵下来,而被市长德•莱纳先生招揽至府下,做他三个孩子的拉丁文老师。

    在那里,他与市长妻子德•莱纳夫人成为了恋人,可是这样悬殊的阶级差距注定他们的爱情必将坎坷。事实也的确如此。最终他离开了维里埃,来到了贝藏松神学院,一个“进去就不能出来的那座人间地狱”。在那里他遇到了另一位情人——玛蒂尔德。

    两段不同阶级、贫富差距明显的爱情,最终都以悲剧收场,令人唏嘘。

    不得不说作者的文笔功底细腻而恰到好处,人物心理情绪的把捏刚刚好。我很喜欢于连这个人物,在他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许许多多个我们。

    我们是顽强而自立的。假如于连是一棵柔弱的芦苇,他必定会自生自灭,而坚强勇敢的人会令自己摆脱困境的。因为身份差距,于连无论到了哪里,都会被那些所谓的有权势之人所排挤,即使他最后的罪不这么严重,但他仍然看到许多人也决不会因为他年轻值得怜悯而就此停住,他们仍想通过他来惩罚贫穷的这一阶级。我深刻地记得于连在临死之前说过这样一句话:“先生们,我没有荣幸属于你们这个阶级,你们在我身上看到的只是一个农民形象,但这是一个起来反抗他的卑贱命运的农民。对你们不企盼任何的宽恕!” 从容而坚定。

    我们是孤独而坚定的。“我在这里是孤独的,可是我在世上并不是孤独地活着,我有过强有力的责任和观念。或错或对,我为自己所规定的责任好像一株茂盛的大树的树干,暴风雨中我倚靠着它;我动摇过,经受过撼动。说到底,我只是个凡人罢了……但是,我依然屹立在那里。” 有幸接触上层阶级的于连,不敢与别人交心,唯一支撑着他的就是内心对拿破仑的向往。因为这种信念,他一路克服重重困境,走了很远的路。

    我们是高傲而有自尊心的。一个贫穷的农民竟有这本领?很少有人相信这事,包括德•莱纳夫人,她想象着一个会拉丁文,但粗鲁、脏兮兮的让人讨厌的东西,被雇来管教她的儿子,可能还会鞭打她的儿子呢。但透过门缝,她看到的是一个穿着雪白衬衫臂下挟着一件干净的紫色平纹格子花呢上衣的年轻人。我们的于连并没有德•莱纳夫人最初幻想的那副穷群农民形象,渐渐的接触中,她发现于连有些不同同龄人的思想,他是那么的有魄力,她每个孩子都被他教得很好。

    我们也是虚伪而虚荣的。于连出身贫困,但是内心却一直渴望像拿破仑一样做一个英雄,他看不惯那些有钱人的装腔作势。当他在德•莱纳先生家生活后,更加厌恶了有权人士的虚伪,他对有钱人的极度仇恨的爆发正在一天天地酝酿着。“我只有让敌人惧怕我,敌人才会服从我。那时候敌人就再也不敢轻视我了。”所以他一直表现表现得很客气,内心却渴望能够干一番大事业。

    阅读《红与黑》更像是在剖析于连、认识自己,这是一场精神的交锋,从于连身上,我们或许可以对自己有一些思考。

    不管我们是怎么样的,只因为这就是我啊,所以我们会一直一直坚强而努力地前进着。不管结果如何,哪怕再糟糕,最后的我们,或许都会选择像于连那样以自己选择的方式结束,死而无憾了。

    _THE END_

    作者简介:春天,花开蝶自来,在探索的路上从未止步。

    注:文章首发于『萌芽论坛』微信公众号

    有偿投稿邮箱:writer@mengyaluntan.com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评丨《红与黑》:我们都是于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ynbx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