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几本书,《围城》,《活着》,《平凡的世界》。很巧的,小说背景分别是抗日时期,抗日时期到文革时期,文革时期。挑书都挑出第六感了。
《平凡的世界》还没看完,就先少聊聊。相比于《围城》,我还是更喜欢《活着》。是有血有肉的情感。
我对《围城》的评价,是在一堆鸡毛蒜皮中开始,在一堆鸡毛蒜皮中结束。讲的是一个出生民国,在抗日时期留洋归来的,带点懦弱的普通男主方鸿渐,和四个女人的故事。看书前以为书中会给你一种围城一般的压迫感,但是看完了发现,欸这怎么是一本爱情小说?可也算不上一本正经的爱情小说,而且围哪儿了?遂去查了书评,书里大致分了三个阶段,在上海周旋于两个女人之间,逃离该围城去湖南的大学教书,逃离大学回上海过婚后生活。这么看来的确生活就是围城,当然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有一千种想法,认同自己认同的,剔除不认同的观点即可。
毫无疑问,方鸿渐是一个有点小渣,在思想大方向上没啥问题的人。就像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一样,不是高高在上的神气,不是社会底层的悲惨。然而看完书还是会觉得,他的日子怎么就过成这样了呢?我认为他早期的经历,给他带来了一些自负。碰到了愿意送他留洋,女儿已逝的准老丈人。在外逍遥又买了文凭回国,在众人面前攒了一把面子。人啊一旦推上神坛,想下来就难了。他本身的性格又带有一些迷茫与不认真,虽能感知事态发展却不作为,并没想好自己想干嘛而是到了骑虎难下的时候临时选择逃出的出口。
他在情感上对自己的不忠,对他人的不负责,又很懦弱,是他这生活的主因之一。明知鲍小姐是他人未婚妻,却依旧在船上献殷勤。明知自己不爱苏小姐却又不明说,这段是我觉得方鸿渐最为懦弱,做的最差劲的一段。尽管之后我仍旧希望他能和唐小姐冰释前嫌,两情相悦之人能有好结局。然而现在我明白了,由于方鸿渐的性格,他注定不能够如此幸运。因为他懦弱,不敢主动找唐小姐,还易怒,面子下不来的事儿绝不干,明明是自己未能及时和苏说清的错在先却从未替唐小姐的立场考虑过解释过。还是得庆幸唐小姐能及时和他断了联系啊。另外,赵梓媚其实是他该抓住的一个朋友,不仅是朋友,方更应该学习赵的为人及思想。罢了,方并没有这样的觉悟,且赵也不是完美的,怕是方囫囵吞枣地学了赵,而不作一丁点剔除。
在大学教书的那段时光,他明明不爱孙小姐,却被日益的耳旁风吹起了春心荡漾。且不说孙小姐是手段还是什么,这与苏小姐颇有相似之处。那为什么最后孙小姐成功了呢?其一,方鸿渐对孙没有像对苏那样,一开始就明确的知道自己不爱她,只是不讨厌孙罢了,且旁人的起哄在初识时便已在方的心中埋下了种子。其二,这段时间他并没有遇见唐小姐这样他喜欢也喜欢他的人物。随着年岁到了,看似是周围人给他设套,推波助澜送他到了当时的位置,他也从未明确的拒绝。写到这儿,我更能清楚的感觉到方鸿渐的懦弱!绝不说出自己的想法,任由他人摆布后,合乎自己心意的,坦然接受了,不按照自己预想事态发展的,还爱抱怨。悲乎。总之,在几件事接连的作用下,方鸿渐似乎觉得喜欢孙小姐,而后的订婚结婚也皆是享受了当下的甜,是逃出当下的最近的一个出口。
回上海的日子,常和孙小姐拌嘴。本来就没什么情感基础的两人,在两个家庭互不看好的情况下,更加难以一起生活。所以争吵是必然的,分道扬镳也是必然的。不知道那时候对于离婚是什么样的态度。反正从结尾来看,已经给了读者答案了。孙小姐虽然工于心计,但也着实想和方鸿渐过日子的。方也想过日子,但是一开始就在父母和自己的生活中失去了重心,于是开始逃而不想着积极解决。哎,逃得了一时逃不了一世啊。自己又自负,不愿接收孙小姐家的帮助。男人的自尊心可以理解,但是明知这一点却不作为光抱怨,不可取啊。
在方鸿渐想清楚自己想干什么之前,他只会继续选择逃出当下的最近的一个出口。在狠狠的批判了方之后,发现自己有很多地方也像方一样,懦弱的不敢说出自己所想直到事态不受控制,但好在,我最后说出了,虽然解法十分生硬。想得不够远,也总是只关注于逃离眼下的围城。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在想明白自己的人生前,是无法看的够远,选择的够明白的。
草草的收个尾,多数普通人只关注于逃离眼下的围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