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如何能三十而立?立便是找到自己人生的基石思维,这样,便不会盲从。
如此,便能四十不惑,不会有困惑。智者不惑,只有拥有了智慧,只有智慧体系充盈的人才不会困惑。
我们为何困惑?无非两点。过去的自己为什么这么糟糕?未来之路该何去何从?
如此而言,找到自己的基石思维便非常得重要。

什么是自己的基石思维?世间万事,用之皆准。世间万物,皆不离其中。
比如,萌姐的基石思维是马哲的辩证法三大规律,量变质变,对立与统一,否定之否定。萌姐人生之路的逆袭和成功,全部来源于这三大规律。
而埃隆马斯克的基石思维则是物理性思维。
引用一段埃隆马斯克的原话:
我们运用“物理性”思维而不是“比较”思维去思考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倾向于比较——别人已经做过了或者正在做这件事情,我们就也去做。这样的结果是只能产生细小的迭代发展。“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的方法,也就是说一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然后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
马斯克把物理性思维当做自己的第一性原理,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并在多次跨界中,取得了巨大成功。
当有人问他,“你相信命运和宗教吗?”他毫不犹豫的摇了摇头,“不,我只相信物理学。”

牛人的基石思维这么厉害,那我们可以直接把他们的基石思维拿来作为自己的基石思维吗?
答案是不行。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每个人的背景、经历、个性、环境和存量皆不同。
每个人都需要自己去探索和实践,才能找到自己的基石思维。
那我们该如何找到自己的基石思维呢?
第一步,系统学习哲学思维。
每个人的知识金字塔都分为三层。底层便是每个人的思维模式,由哲学体系构建而成。
中层为个人发展,包括好习惯,硬本领和软实力。顶层塔尖那一小部分则为行业能力。
金字塔底层的基础越扎实,整个塔身才会越牢固。
在寻找基石思维的道路上,首先要夯实金字塔的底层-哲学体系,即思维部分。
关于哲学体系,今年按照规划,我要学习易经、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哲学通史,历史人物部分要学习曾国藩。
如果觉得要学的东西太多,那么把学习放到一生,便不会觉得太多。
关于学习,一定要有终身学习的思维,让它如同每天吃饭一样,自然发生。

在我深刻理解了量变质变的规律后,才明白很多事情并没有什么速成,学习亦是如此。
五分钟看懂一本书,七天学会一门课,如果信了这些,结果只是沦为别人的韭菜。
听了萌姐的课,我也越来越明了智慧和聪明的区别。
聪明本质上是喜欢走捷径,有时候捷径看似是益,实际是损。所以曾国藩推崇尚拙。
第二步,挑选喜欢的哲学思维。
现阶段所学的哲学并不等同于未来要建立的基石理论。
当我们把所有的思维都学习一遍,哲学基本入门后,便可以把所有喜欢的都挑选出来。
有的人可能会问,一定要把所有的思维都学习一遍吗?答案是必须的。
这个世界有三类人。
A类人吃遍了全球所有的美食,最终发现自己最爱的是意大利美食。
B类人只吃过中餐,没怎么接触过世界各地的其他美食,他觉得自己最爱的就是中餐。
C类人是原生家庭给他什么,他就选择接受什么。他压根就从来不思考自己最爱什么。

这三类人哪一类人最厉害呢?
看尽一切后,发现了什么最适合自己,这与第一次遇见什么就相信什么的人并不一样。
厉害的人物往往都是前者。什么都尝试过,再确定最适合自己的,经历过之后的选择最有说服力。知道一点和全部都了解再选择有很大区别。
可其实,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C类人,他们的思维模式都是一片荒芜。
而这样的人往往却最自大。因为他们的已知很小,和未知世界的接触面很小。而知道的越多,和未知世界接触面越大,便越觉得自己什么都不知道。
金庸先生研究了很多哲学派别后,最终选择了佛教。
埃隆马斯克则将物理思维作为自己的第一定律。
毛主席将马哲和中国文化相融合,构成平时思考问题的方法。
而乔布斯的思维模式则是中国的禅宗。

他们都是经历过漫长的探索期,阅尽千帆,才做出的最终选择。
思维模式的构建是一个长期过程,必须要历经这样的方式。
高级的思维模式也不是每个人与生俱来,必须要经过探索和学习,才能最终确定。
第三步、实践喜欢的哲学思维,在实践中确定自己的基石思维。
我们把所有的思维都学习一遍后,将喜欢的哲学思维挑选出来,放在现实生活中去检验。
毛主席的《实践论》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正确的心法一定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任何脱离了实践的学习都是无效的。
每个人都应该有在实践中检验后很好用的体系,最终经过无数次检验,形成基石思维。
我们可以有多个基石理论,但前提是一定要先进入自己的知识框架中,然后选择喜欢的,接下来放入实践系统中,有的好用,有的不好用,再把用顺的经过选择,形成自己的基石思维。
比如,萌姐的基石思维是马哲的辩证法三大规则,量变质变,对立与统一,否定之否定。
她为什么这么笃信呢?因为一切的事物在她看来,都可以用这三条规律来解释。
比如量变质变。她最初的1000天小树林计划,每天早上的坚持学习,最终帮助她的第一专业从年级89名升至年级第一,再升至第二专业的年级第一,最终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的全国第一。
她二十多年的早起,让她每年读300多本书,出版一本书。
每天一点一点的积累,汇聚起来,最终造就了现在光芒四射的她。
再比如对立统一。世间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和统一都是结合在同一个系统中的。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都是指向这个道理。
而福祸相依,损益的相互转化,也是对立统一的相互转化。
而如何看待损益,也是如何修正升级自己第一反应的重中之重。
正因为萌姐深谙对立统一的规律,才能在家庭重创中,迅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并努力将世人眼中所谓的损,最终调整为益。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构建自己的思维模式是一个长期过程,确立自己的基石思维也是一条漫长的道路。
孔子十五岁开始学习,三十岁找到了自己的基石思维,四十岁的人生智慧充盈。
孔子一生,立德,立言,虽未立功,但他的言行,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
基石思维值得我们花一生的时间去寻找,思维体系的升级,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构建。
但只要我们开始寻找,便意味着智慧的开启。我们的人生,也会从此而不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