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之考试

作者: 往日明月 | 来源:发表于2021-06-14 00:27 被阅读0次

    01 引子

    前几日高考,很多小伙伴怀念起了自己的青葱岁月。
    高考总能成为热点话题,作为大多数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考试,高考是他们掌握自己命运的一个重要机会。
    那这篇文章便来聊聊考试。
    关于自己的考试,学生时相去甚远,那就写写历史上的考试——古代科举。

    02 科举三问

    带着三个问题来写这篇文章。

    1. 科举是什么。
    2. 科举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3. 科举的发展和最终结局如何。

    首先,科举是什么?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古代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受中国影响,也实行科举选官制度,毕竟都是大中华文化区的嘛。

    其次,科举从什么时候开始?
    近年来好多人想为隋炀帝翻案,想学习当年毛主席为商纣王、秦始皇、曹操翻案那样,我笑笑,不表态。
    具体他们如何歌颂隋炀帝,这里不展开了,只说一条,他们说隋炀帝开创了科举,这里我有话要说(当然我的话也是参考一些文献和前人的研究而来,至少更加理真据实)。

    科举制度的最重要的特点在于:

    1. 读书人(符合条件)可自行报名参加考试;
    2. 考试定期举行;
    3. 严格考试。

    乍一看,这和高考不是一样一样么。
    而隋朝的选官制度并不具备上述三个特点,没有高官的举荐就没有资格参考选官,分科选举也没有固定的时间,考试也只是过过场(当代社会上,不也存在很多这样的现象么)。
    如果只是以选官过程需要考试来作为科举的标志,那汉代的察举制便已存在,说白了,隋代也只是沿袭了汉代的选官制度。
    那真正的科举的产生于何时呢?
    唐朝。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诏书明确了士子可以自己报名参加选官考试,从此下层寒士不用举荐也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官场,这才体现出科举的真正价值——公平。

    这里想提一个大人物。
    我们都知道唐朝王勃、王维、柳宗元、刘禹锡、李商隐都参加过科举,他们的仕途都开始于进士及第,但李白,这位大人物,却没有参加过科举,何也?
    有人说他的性格是不屑于科举这种俗套的方式,他就应该被人直接举荐给唐玄宗,但事实上呢,他压根没有资格,他不配!
    《新唐书》和《草堂集序》(李白族叔李阳冰给李白作品作序)中都提及了,李白的祖上因罪流放西域,后逃回蜀地,李白出生在蜀地,罪人之后,身世不够清白,当然没有资格参加科举了。
    如果李白不想做官也就罢了,关键是他真的特别想做官,不断地找人托关系,想要一个面圣的机会。

    科举的发展和最终结局如何?
    其实唐朝的科举只是发展初期阶段,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考卷不糊名,比如就算参加科举,也得先去找名人拜谒,比如白居易给顾况进诗,李商隐则多次找关系最终在令狐楚的帮助下高中进士。
    这些不足之处,到宋代才有改善。首先是采用糊名的方式,把考生的姓名、籍贯等记录封贴起来,防止作弊。后来殿试的卷子要派专人抄录,防止考官认出考生的名字。而且进考场还要搜身,这也使读书人很没面子。
    是不是很眼熟,我们现在高考,不也有这些防作弊措施么。

    和唐代不一样,宋代科举杜绝引荐,纯以试卷定取舍,这也出现了很多弊端,这种弊端现在也存在,比如所谓的高分低能。
    科举之大兴,造就了唐宋时期的文化盛世,闪耀其时的群星数不胜数。

    可惜的是,蒙古人入侵,不仅剥夺了文人的地位,也暂停了科举制度。虽然外族入侵,并未使中华文明灭绝,也使之迟滞多年,某些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倒退甚至毁灭。
    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常有落后的文明战胜先进的文明,正如雅利安人入侵古印度,希腊文明灭绝古埃及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倒退。
    所有进入中华大地的少数文明,必定有一个汉化的过程,无论是北朝的鲜卑、羌之类,还是两宋时期的辽、金,还是后来的后金,而蒙古人好像有点后知后觉,他们完全没弄明白,想要在中华大地站住脚跟,是要放弃游牧文化,转变成农耕文化。游牧文化的特性便是不断地扩张,不断地前进,于是他们持续对外扩张,却连连失败,连败于日本、缅甸、越南之流,好似气数已尽。
    扯远了。
    回到科举。元朝统治者终究还是发现汉文化的优越性,于是恢复了科举,但因为元朝的等级制度(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使科举失去了应有的作用。比如,蒙古人和色目人的考试更加简单且少考一场,汉人、南人考第一也不能拿状元,就算汉人、南人中了进士,仕途也不远。
    元朝上层的蒙古人、色目人,本身文化水平就低,还多是贪婪昏庸之辈,这种统治肯定不会长远。
    而元朝的科举取仕,早已违背了科举的初衷。

    明清时期的科举,说出来都是中华文明的泪,为维护专制统治,科举的文章被限制得死死的,称为八股文。
    典型的八股文是没有华丽的词藻,不能引经据典,内容啰嗦,只能称为死板的文章,科举不但没能被发扬光大,反而越来越狭隘,越封闭,以致于到了近代无法适应世界“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很难想象这样一种优良的制度会走到这样的地步。最后,在清政府这艘破烂不堪的大船行将就木之前,被光绪皇帝废止了。
    持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在中国就这样没了。

    03 科举的影响

    科举制度最大的优势,一个是公平,科举面前人人平等,平民寒士都有机会出人投地。另一个是能尽可能让有才能的人成为官员。
    欧洲中世纪,统治阶层由几百个贵族和几千个有独立司法权的骑士团分别统治。而这些贵族和骑士的头衔和权力,就像中国古代周朝时期的封建一样,通过世袭的方式传递给下一代,这还能称为选官制度么?
    在科举出现之前,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则是魏时期创立的九品中正制,说白了,就是所有的特权都掌握在那些士族手上,以致当时有说法说“上品无寒族,下品无士族”,可见科举出现之前选官制度的弊端有多严重。

    科举似乎也为文学发展提供了助力。唐宋的文化的繁荣,和科举脱不开关系,唐诗、宋词的繁荣,唐宋文章的发展,都是空前地繁荣。你看,元朝多年没有科举,是不是文化一下子就不行了。
    记得之前读《苏东坡新传》读到宋朝真宗皇帝曾亲笔写过《劝学篇》: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从此,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宋朝的文化和商业经济发展,也是空前强大。
    有人说,如果当年不是蒙古人的入侵,宋朝可能会率先进入工业社会。

    无奈历史不承认假如。

    04 思考

    其实今天的应试教育,哦不,素质教育,和当年的科举也脱不了关系,当然这点还是不说为好。

    基本上讲完了科举,便回到高考这个话题吧。
    高考是考大学,科举则类似现在的考公务员。
    高考基本上只考一次,少数人可能会考两三次,为了考上更好的大学。公务员也只能在35周岁之前考。
    科举就不一样了,可以一直考,直到考上。所以有人年过古稀,还是老童生。著名诗人孟郊则在46岁才考中进士,当时他写过一首《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考试似乎永远不会停止。
    驾照,执照,证书……

    为什么不贴点图?
    因为我懒啊!
    最近忙一些新进之事,着实冷落了写作,尤其是停滞了垂直领域,今天借此机会,聊聊自古以来的考试,算是了了一个心愿。
    我知道,这种文章在简书相当不受欢迎,又长又臭就像那啥裹脚布,再者关注我的人也寥寥无几,只能安慰自己: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今之考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yyme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