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被误解的医疗》:颠覆你的传统认知,改善健康不能完全依赖医疗

《被误解的医疗》:颠覆你的传统认知,改善健康不能完全依赖医疗

作者: 玉筝 | 来源:发表于2021-03-25 20:14 被阅读0次

    周国平教授在个人博客中写道:当一个人受到病痛折磨时,往往是生命中情感最脆弱的时段。他面对着生命的无助,若在医院还得不到尊重,他的心情就会沮丧到极点,他会觉得世界是丑恶的,人生是可悲的;如果受到善待,他对世界和人生都会有信心。

    “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不可避免会在某一生命阶段的某一时刻与疾病遭遇。疾病,尤其是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受社会-生物-心理-环境综合因素的影响。人的健康长寿60%取决于后天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而得病后的医疗卫生的贡献仅占8%。”

    这段话出自《被误解的医疗》,作者江隆福,主任医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心内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浙江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常委,宁波市医学会心电与起搏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高血压杂志》《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编委。

    《被误解的医疗》这本书,分三章收录26篇文章,阐述三大问题:看病求医,先问问自己的健康观是否正确;诊断治疗,医疗要以患者为本位;积极面对,让我们回归医疗初心。

    看病求医,先问问自己的健康观是否正确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关于健康影响因素构成的报告中提道:健康=15%遗传因素+10%社会因素+8%医疗条件+7%气候条件(环境因素)+60%生活方式。

    不难看出,医疗条件对健康的影响不过8%。而我们身体一旦有不适,就会去医院看医生。有些病其实是不需要去看医生的,诸如常见的感冒。这些未必是真需要的“看医生”,渐渐演变成了医院繁荣的“主力军”。去医院看病要起早去排队,有些医院科室要提前一周预约,甚至有些名医提前一个月都预约不上。

    有的人会说,有病不去看医生,自己乱吃药不能对症用药,反而贻误病情。确实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我家孩子小时候感冒咳嗽,自己在家用药一个星期不见好转,反而越咳越重。后来去医院化验血项,知道是什么原因感染导致的炎症。对症用药后,病情很快好转。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用药自然不同。

    小孩子年龄小,对生病不适,不具备基本的判断能力,还是应当立即看医生为好。但成年人应当树立正确的疾病观,在疾病构成中,有近六成疾病是自限性疾病(过段时间自动好转的疾病),这样的疾病是不需要看医生的。

    尼采说:”如果我们对疾病和衰弱怀着怨恨,就会削弱我们对疾病和衰弱的复原本能,而这种本能是人身上的一种抵抗和战斗本能。”这种本能也正是自限性疾病得以好转的根本所在。

    100年前,人类平均寿命尚不足50岁。而今,人们的平均寿命到了70~80岁。人类平均寿命的提高离不开医学的进步,但在一些“慢性病”的防治上,医疗的效果着实甚微。

    去医院看病,免不了要做各种检查,检查本身没有错,只是建议就诊者对医生的主诉一定要准确,一定要清楚的表达身体哪里不舒服。如果主诉不清楚,容易导致过度检查。有些医生主要是靠仪器来检查,不会根据患者情况,做医生的基本判断;主要靠患者自述,靠仪器做出的结果来照单抓药。

    我曾经在一家医院的急诊室,亲眼目睹一位患者告诉医生,自己浑身难受,看其神态也是很痛苦的样子。医生问,具体哪里难受?患者说不清楚。医生说,你说不清楚就得全身检查,费用很高。你看,医生是不会根据患者的情况通过望闻问切来做判断,而是一味听患者主诉。

    “现实生活中,许多生命并非终结于躯体的病痛,而是卡在“内心的伤残”中,慢慢陨落。当病痛来临,多数人会陷入“有病乱求医”的魔咒里,不能自拔。满世界寻医问药,厚厚的病历与辅査单,滔滔不绝的主诉与念叨,胆战心惊,以致夜不能寐,直到生命的末了,终才卸下“疾病”的重担。”

    作者江隆福在《被误解的医疗》这本书中,字里行间饱含深情,表达对现行医疗现状的担忧,以及对患者不能树立正确求医观,导致“过度医疗”,而不自省的急迫心情。

    诊断治疗,医疗要以患者为本位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所谓“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很多技术的习得与临床思维能力的建立都必须在临床的实践中获得。

    曾经遇到一位近80岁高龄的患者,因肾囊肿逆外科手术,要求心内科会诊评估手术风险。会诊结束后顺便问了患者为什么要做这个手术,是不是有什么不舒服?没想到患者说:“没什么不舒服,体检发现的,医生说要开刀拿掉。”患者的回答,令人惊讶。直觉是,这个手术,貌似并非患者的需要,而是医生的需要。

    当时刻谨记,患者是来看不适症状的,不是来看什么辅查结果阳性的。因此,当阳性结果出来时,当“睁只眼”看结果,“闭只眼”深入思考。思考要点在“主诉症状与阳性结果间有无相关性”。并当谨记,任何检查与治疗当是患者的需要,而绝非医生的需要

    北京大学王岳教授说:“医生最大的使命不是治病救人,而是尽可能减轻患者的痛苦。医务人员最大的敌人不是疾病,而是自身心灵的冷漠;医务人员最重要的本领不是诊疗技术,而是如何与各色各样的人沟通的传能力。”

    多少学子,因着家人、朋友被疾病所困,于是立下志向,长大做医生。满以为做了医生,就可以救亲人于病痛、于苦难,然而,在自己真正做了医生后,在看到一个又一个的患者从自己的病床上被抬走,甚至自己的亲人也不例外时,多数医生仍未能思考,自己做医生究竟给自己和亲人带来了什么样的益处。

    现今做医生真正最应该做的莫过于尽可能的去规避“不必要的检查与治疗”,以避免次生医疗相关损害,也就是“医疗双刃”的伤人一面,而不是只知道如何处理疾病。

    中国科协名誉主席、北大医学部主任韩启德教授在其报告中这样写道:“我们现在的医疗出了问题,不是因为它的衰落,而是因为它的昌盛;不是因为它没有作为,而是因为它不知何时为止。”这就是一位医者的自知,医学不过尔尔。是时候让医疗回归到有时与有限的治愈、总是与常常的安慰与帮助之中,让健康回归到健康生活方式里。

    积极面对,让我们回归医疗初心

    如今的医疗,医疗机构、医者、患者,无不沉浸在一片自由就医看病的“欢声笑语”中。患者自由地就诊看医生,自由地选医院、选医生,自由地诉说着各样的病痛,自由地盼望着医疗机构与医者能够有三头六臂,通过干预,手到病除,哪里还会有就医与诉说的限制。然而,作为患者,你是否知道,你的主诉越多,你受到的过度医疗——过度检查与过度治疗,可能就会越多。

    作为患者,切不可对医疗过于盲从与迷信,学习谨慎就医,维护好个体生态;謹慎医疗,学会更多地依赖机体自身修复能力,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健康心态建立适应能力。

    论到自然规律,生老病死就是生命的自然规律,在老与病之间,我们当如何认知、权衡与鉴别?人们普遍接受了老与死,也都知道老死是这么一回事——避不开、躲不了的必然。只是,在有限的科技发展以后,人们自以为可以克服与战胜疾病,于是,宁愿选择我病了,也不愿承认我老了。

    最后结语

    《被误解的医疗》,是作者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从一个医生的角度,对我国的医疗现状进行深刻反思,指出了获取属于你的健康真相从改变医疗观开始。愿每个人都能对自己持有“负责”的态度,对自己的“主诉”负责、“需要”负责,这样你才会接受你该接受的检查和该接受的治疗,避免不必要的医疗干预及可能带来的医疗损害。当疾病侵袭身体时,要知道医疗的作用是有限的。要学会积极面对疾病本身,面对疾病带来的心里变化,面对医疗的无奈。

    “做医生是需要修行的。做医生,需要有一颗友善、沉稳与安宁的心。由此,你才能感应到你的患者,关注到患者内心层面的需求,并给他带去一片安宁与平静。”——江隆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被误解的医疗》:颠覆你的传统认知,改善健康不能完全依赖医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zahs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