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人是夸出来的,特别是孩子”,这是很多教育者的共识,可是做起来没有那么容易,特别是对一些特殊的孩子,那效果简直是微乎其微。
总是有那么些个孩子,都有很强的钝感力,不论是你绞尽脑汁,放大镜似的找优点夸,还是声色厉俱地狠狠批评。他们都犹如老僧入定,又如铁豆子下锅---油盐不进。平时学习上敷衍,可规矩也不违反,稍不注意,都变成透明的边缘人了。也抓不到什么大的错处,小错也极少,个头还赶上了你,你使的什么招,都像重拳打在棉花上,没有什么反映,把起气得牙痒痒的,但也无计可施。
本以为就一直是这样的相处状态了,无奈也无力去改变他。今天的阅读,围绕“舐犊之情”展开,抓住了场景、细节细细研读,体会到了母亲的辛苦、劳累及对孩子深厚的爱。没想引起了孩子的共鸣,他变得积极起来,竭力地要与文章的作者产生共情。从自己实际出发,想起了在外打工的父母,由文中的母亲想象自己母亲打工的环境、辛劳,从而反思自己是否孝顺的问题。渐渐地孩子的心情沉重了,眼眶湿润了,学习格外认真,神情格外庄重,精力十分专注。顺势夸了他的进步,用心,这时候的他面露羞涩,但却藏不住的喜悦,这时的夸奖才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孩子的钝感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因为与爱自己的核自己爱的人太久没有交流,感受到的关爱少了,就藏起自己的敏感,变得迟钝了。原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软肋,只要找到了,就能引发他心灵的震动,才能让表扬或批评有效果,要小心地保护孩子的敏感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