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王子与贫儿》
《王子与贫儿》马克·吐温先生写了很多从不同身份的孩子角度写社会的作品,其文字通俗易懂,甚至有一些风趣幽默。他的女儿让他写一本充分表现他同情心的作品,字里行间我仿佛感受到了传递出来的爱与温情。我十分建议大家趣阅读,不论你是小孩还是大人。
作品大概讲的是王子爱德华与贫儿汤姆长得及其像,他们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互换了身份,经历了一系列悲惨的事情和滑稽讽刺的戏剧性场面,最终王子爱德华改变了很多看法,并回归成国王的故事。其故事结局和我之前看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大相径庭—主人公经历挫折后完成了他的目标或者心愿,各个善良的人得到了起应有的善报。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借孩子的视角,呈现君主暴政、种族阶级和社会种种的黑暗现象等等。
这部是童话故事,大概是与刚刚提到的作品最大的不同。童话故事给人们的直观理解,可能就是适应儿童年龄阶段阅读的故事读物,哈哈,老大不小的我一直就不太认同这个世俗观念,也可以自诩为童心未泯或者学术浅薄罢。不过,最近我在手机软件上阅读到一部童话作品,书名特别符合我的“胃口”)——《童话是给大人看的》。因此,我慢慢开始此上心,思考其说服点在哪,童话给小孩看后和给大人看后,彼此想象的画面和感受哪里会相出入呢?允许我借《王子与贫儿》一书来班门弄斧罢。
①阅读代入感不一。从何说起呢,这也是根据我自身儿时和现在的阅读体验与低龄儿童普遍阅读体验相结合进行阐述,可能视觉过于狭隘,说说也倒无妨。孩子阅读过程中,不单是十分关注故事的发展,还有一些潜移默化的阅读感受。王子落难了,会好奇;亨登的代王子受罚,会难过;得知汤姆从贪欲中醒悟后,会满心欢喜。这一点点的体验,虽是有些初始,但往往是最纯净、最直观的阅读感受。在某个时候,孩子们会觉得自己是王子,也可能是享受富贵的假王子。而见过“世面”的大人们读浅近的读物,也容易把自己代入一个制高点——踩在上帝的肩膀上去阅读,语文课学的“知人论世”会让大人们变得更加理性与相对客观,感知到的内容会更加全面条理化。当然,在我们不可否认的优点下,还暴露了一些难以逃避的缺点——容易导致功利性太重,甚至残酷地说是公式套入答题般地读。怎么去很好的诠释呢,大概就是说我们阅读作品抱着一定得从中汲取一些东西的心态,有的时候,禁锢自己对作品的思考范围不说,可能容易遗失更多的“新鲜”,这大概得回归初心去阅读。
②阅读打动点不同。大人在对人物亨登会有一种自觉地角色扮演,甘愿代王子受罚。我甚至相信是作者自己在如天使般守护着王子,深刻体现作者的仁慈心与人道主义精神。同情弱小、孤苦的孩子,以及身上怀有一身正气的军人气质,这是亨登,也是作者,也是有仁慈心的人。 孩子们可能更加清晰地看到了他们的好朋友——小牛犊和亨登,在描写到王子落魄到与小牛犊一起挤在牛棚睡觉时,王子把小牛当成自己的朋友,这里不由觉得内心的温暖足够抵御外界的寒冷与烦恼,这样的惬意不正是孩子的美好港湾吗?这样简单的相互依偎,孩子情感的真与美,不正是我们这些过来人所向往和希望的吗?不由得提到,大人不该把太多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孩子,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呢?从他们出生、会记事、会思考开始。所以,请慢慢试着尊重孩子们的想法吧。
③思考的深度不一。其实,他们总的共同认知就是需要建立一个幸福和仁爱的和谐社会。但是其思考深度也会因为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随之变化,孩子们从书中大都是学到要真诚对待别人,与人为善;大人呢?可能会更多,借古讽今,讽刺没有人情的社会,法律的荒谬与残暴,同情苦寒的底层人民,讽刺种族歧视,种种病痛都无不指向君主统治的黑暗才是真正的病根。除了结合历史时代来分析,还有作者的思想与经历,作品的很多细节也表现了他的无限仁爱之心,还有那一方依旧未泯灭的童心世界,无微不至地与孩子们靠近,与孩子们建立一种心灵的对话窗口。再是也会启迪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思想,比如极具戏剧性的真假王子互换身份无人信片段,他们展现的都是最真实的自己,大人们都不相信他们的说辞,一致觉得是他们的脑子坏了。有谁相信呢?爱德华受到两个女孩和妇人的接济时,只有那两个孩子相信了他是国王,小孩子之间的交流与相信就是这样的简单。当然,除了这方面的真实,还有一种“真”是亨登对王子善意的谎言,也是人世间的一冽清泉。
童话是给大人看的,或许这是与孩子交流的桥梁,我们可以更加了解他们,打破隔阂。除此之外,回归“孩子心境”也是一种修炼,不知哪个学者说过,大人也要跟小孩多学习学习,也并非是荒谬之言,值得斟酌。
3月29日傍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