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课程的逻辑(四)

课程的逻辑(四)

作者: 春秋文章 | 来源:发表于2017-12-30 17:16 被阅读0次

这一节通过“形式训练说”与“实质训练说”的演进,分析说明新课程的思想背景。

“形式训练说”成于18世纪,主张: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习得实质性的知识内容,而在于训练学生的心智能力,强调能力的迁移性。这种训练在于形成学生对知识记忆力、思考能力和迁移能力。

到20世纪,“实质训练说”取代了“形式训练说”,成为课程编写的主流思想。“实质训练说”主张:教材的编写要依据学生的成长经验,学习有用的知识,培养有用的能力,教材应该是能满足学生需求的,兴趣爱好的。

“形式训练说”是对已有知识的重复记忆,是所谓“着眼于过去的教育”,“实质训练说”是关注的是满足学生实际生活中知识与能力需求,所谓“着眼于眼前的教育”。这两种理论都解决不好学生探究态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当代的教育必须是“着眼于未来的教育”,即要有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又要有能力的培养,这个能力不仅是知识的迁移能力,更是学生在成长中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即“新形式训练说”,这一理论就是新课程编写的依据。

从课程模式上,新课程与旧课程相比,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旧课程是“线性的”,新课程是“非线性”。“泰勒原理”是线性模式的理论基础,基本观点是:确定教育目标,进而以教育目标编制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并进行教学评价。后现代课程论者对这种“目标模式”进行了抨击,提出了非线性模式的理论,即“多尔原理”,多尔主张:课程是生成的,是不确定的,是有界限的。提出了课程的四个原理。1丰富性原理;2关联性原理;3回归性原理;4严密性原理

我的学习体会是:1课程的编制要在杨弃中求得创新。教育就要有明确的目标,否则课程的价值观如何体现?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记忆,能力的迁移是必要的,知识的学习要有学科知识的学习,也要有生活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学习中学会合作,探究,生成智慧,情感和能力的提升;2新课程是一种文化,新课程的实施就是学校文化的再建。再建什么?需要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人的生命成长(包括教师);建设适合学生需要和发展的课程体系,这个体系既要体现学生成长对知识与能力的需求,也要体现课程的价值观;建设合作,探究,生成的学习关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

相关文章

  • 课程的逻辑(四)

    这一节通过“形式训练说”与“实质训练说”的演进,分析说明新课程的思想背景。 “形式训练说”成于18世纪,主张:教育...

  • 课程的逻辑(摘记四)

    4、课程发展的回归现象与非线性模式。 教育不仅仅是授与知识,而且在于训练并形成能力。 形式训练说:教育的目标不...

  • 《课程的逻辑》之四

    论“学科”与“学科统整” 所谓“学科”是旨在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从科学、技术、艺术的人类文化遗产中选择儿童运...

  • 课程逻辑学——展示逻辑(四)

    谈完色彩,谈谈PPT制作逻辑 用一句话说PPT制作就是课程文字图形化,课程内容结构化。 大部分的PPT,都是在做这...

  • 课程逻辑学——结构逻辑(四)

    今天,我们来说一说课程结构中的最后的一个环节,关于课程结构的几种范式 从大的角度说,大部分课程都是总——分——总结...

  • 《课程的逻辑》后感四

    钟启泉教授的《课程的逻辑》一书围绕两个主题展开论述。一是创新课程文化,二重建课堂教学。每个主题下十三个子目。 第四...

  • 《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四)

    21世纪学科课程改革,强调我们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直接体验与间接体验(书本知识)的均衡,实现学科教学从“知识传递型”...

  •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四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四 探究学习,依照百度百科...

  •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四)

    危机引发改革,改革产生困惑,高考 制度滞后 ,教育立法滞后 ,教师研究滞后这三大瓶颈导致当前课程改革的种种困惑。基...

  •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四)

    第四章《课程发展的回归现象与非线性模式》 所谓“形式训练说”,一类指的是教育的目标不在于习得实质性的知识内容,而在...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课程的逻辑(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zcn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