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阳明平宸濠之乱之后,皇帝就想要再去重新抓一次宸濠,阳明极力反对,并委婉地上疏说:皇帝很有可能会遇到残留下来奸细的算计。但是他从根本上是在为人民着想。
在宸濠叛乱的时候,江西的民众却经受了非常大的磨难,他们本来就非常的穷苦,再加上离鄱湖很近。皇帝马上就要出征,那么肯定就要交更高的军饷。阳明知道,上一次上疏皇帝他根本就没有得到皇帝的理会,所以他这次又想要对皇帝上疏。王阳明非常坚定这一件事情,但是却遇到了张永,张永先是告诉阳明:他们已派人跟着皇帝去,再次擒拿宸濠,并不是为了抢走你的功劳与赏金。这一点当然不是阳明在意的。但是张永之后的意见就是:如果阳明直面去与皇帝说,不光不会没有作用,救不了那些民众还有可能让皇帝生气。所以阳明也就听了张永说的话。
张永这样的行为,其一他深深地同情阳明,能够真正理解阳明深切的心,但是他也明确表明,他一定会反对小人们去抢阳明的功。这就是张永的智慧。
此时,阳明已经称病在西湖净慈寺里休养。皇帝已经抓完了宸濠,准备南巡,阳明知道在皇帝身边有许多的小人,并且阳明立了那么大的工,如果这次皇帝来到阳明这边,如果不去拜见皇帝的话,那么肯定就会被谗言,在官场上处处难行,更难去外推成为圣贤。
于是,阳明便带着病前往那里,在路上却被杨一清给阻止掉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就是更加阻挡阳明行事的一个原因——党争,因为举荐阳明的王琼与杨一清之间有非常大的矛盾,意见不合,而且他们的地位相同,所以杨一清当然就会为难王阳明,最终致使他没有能去见到皇帝。
阳明本来就显得被自己立功这件事儿搞得四处难行,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又被忠,泰谗言说阳明会反。具体就是说如果皇帝召见阳明,阳明并不能去的话就证明他要造反。于是,他们就在一路上阻拦王阳明,甚至还发假诏书说不让阳明再来了。幸好张永极力保护阳明,并将事实告诉了他,才把阳明从死亡中拉了回来。甚至在阳明去的路上,皇帝派了一个眼线来看阳明到底在干嘛,连眼线都在保全阳明说他没干坏事。
此时,阳明已经被这群小人折磨得很难受,如果说是一个要靠着做官赚钱的人,那么他此时一定会崩溃掉,但是我们都知道,阳明他的本性就是想要成为圣贤,如果做官这一条路也不行的话,那么他一定会选择放弃。在这种生死绝境之下,阳明只想要能够带着自己的父亲离开这一片地方,等待更好的时机再去做出成就。阳明不会再去管那些小人,他心中从来都是没有怨言的,如果想要去铲除这些人,是杀,还是斩?阳明不会这么去做。这就是阳明的心境。
他虽然已经在官场上无能为力,但是他在官场上的时候却把一切事情都做到了极致,一直在求仁那么最终的结果如何,对于阳明就是命。所以这种命是绝对不会干涉到阳明的选择。他的热血也当然不会因此被浇灭,只不过是暂时没有更好的方法,才决定离开。
于是,阳明在皇帝亲征完之后,把一切功名委婉的献给了皇上一群人,并说:自己只不过是打一打前仗,最大的功当然还是皇帝。
在官场之中,到处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做选择的人,他们面对宸濠叛乱,这件事情就是在等待哪一方的优势胜出,从而去选择跟谁哪一派。然而像阳明这种义之当为的人有很少很少,也只有他们才能真正的保护皇帝。这些都是黎龙说的,他也是非常的正直,知道阳明的苦心,也为了国家深深地劝谏皇上:如果在这个时候随意由哪些小人谗言阳明,并且对阳明的功绩视而不见,那么在以后皇帝遇到危险,就再也不会有义之当为的人了。
阳明从来都是抱着为国家奉献的赤子之心,却无法停止那些小人的谗言。在儒家义理之中“达责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的,当阳明在官场上走入了穷途末路,那么他是一定会最先选择去关照自己的小家,并继续去讲学而不是放弃。
这种选择只有他的志向不在于外在的事物,才能够做得出来,因为外在往往是多变的,当你在求得一个外在事物彻底毁灭了,那么你就会认为你的心血,你的一切都随之毁灭呀。一个人的内心是无比强大的,它并不会被任何外在的事物所毁灭,拥有自己高远的志向与目标才能做到不被当下的困境所困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