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输出为目的的读书,不过是制造了一大堆对自以为掌握了知识的幻觉。
新一年的初始,相信很多人都会写下对自己这一年的期待与规划,翻翻朋友圈当元旦的钟声敲响时,基本都是清一色的从回顾过往到展望未来。似乎,在这个时间节点大家都开起了决心模式,然而健忘的人们不曾想到几天假期结束后,在日复一日的琐碎与工作的繁忙后,所谓的决心与计划却再也不被提起。直到又一个新年,大家又将这一年的遗憾包装成对新一年的期待,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着个人小循环的情节路线。就像《西部世界》里,每个机器人都在不停的重复着自己的主线,不管前一天发生了什么,太阳照常升起,你的日子照样循规蹈矩,每年都是相似的遗憾,与雷同的新规划,但很遗憾日子过得很快,饶了一圈,你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在原地踏步,还是有很多真正上进的人,他们不甘待在舒适区,拼命地生长,更早的打破了自己的天花板,向新的人生可能迈进。
那究竟怎么才能跳出自己的人生小循环,走上真正通向未来的康庄大道呢?
其实,这里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多,但今天就讨论一个最简单的方式:读书。
虽然最简单,但真正能通过读书逆袭的人却寥寥无几,而绝大部分人读书要么知识无法被吸收,读完跟没读是一样,只不过是自欺欺人,要么得到了极小部分的转化,最后变成一个理论派的空谈家。
为什么会出现读了很多书,读时唇齿生香,读罢了无一物?
关于读书,一个最常见的误区就是:傻傻的拼量。自以为读的书比别人多,就会超过别人的错觉,只要跟某个成功人士读一样的书,就能变成成功人士本身的荒谬错觉,以及把自己不如别人归因为读书不够多的错觉。
我们做任何的事情之前,都可以从结果和为什么的角度出发理清思路。所以我们要先搞清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以及用什么样的方法读书才能达到这个目的,避免事倍功半。如果你读书的目的仅仅是愉悦自己,那就不必看这篇文章了,这里讨论的是如何让读的书真正的为自己所用,单纯消遣的阅读不在这里讨论。
我觉得比较本质的读书目的是:提高自己的认知边界,并且以生成新知识为首要目标的方式去进行。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跟职场的法则是相似的,你在职场的价值取决于你的不可代替性,而不可代替性不取决于你懂什么,而只取决与你能在实际的工作中输出什么。
所以说的粗暴一点:如果输入的知识,最终没有转化为输出,从结果来看就是0。这里的时间投入产生比ROI极低,这也是为啥读了很多书依然原地踏步,因为大部分人没有从结果的角度想问题。
现在解决了读书目的(why) 的问题,再让我们来看看落地方法(how)的问题。
如何才能最大化自己读一本书的收益?
在读了很多牛人的读书方法论后,我整合了一下他们各自相似而又通用的方法,总结几点:
1.在正式读书之前就找到此书所要表达的【核心理念】。
具体的方式,可以通过先阅读豆瓣上其它人发布的书评和笔记里,最快的找到书中颠覆你认知的理论或观点。然后通过看书里的目录,来了解此书的逻辑及行文架构。带着这个核心观点去通读这本书则更容易理解,大大的提升了读书效率。
2.在读书过程中逐步理解【核心理念】,并尝试用这个理念解释你生活周围发生的事情。
强迫自己将这个新的知识点与自己过往的知识在大脑中产生连接,在向大脑输入信息时做一层加工,会方便日后的记忆储存与提取,也最大化我们的收益。全美记忆大赛冠军,Joshua Foer曾在Ted演讲《每个人都能掌握的记忆技巧》中也提到这种‘‘精准编码’’方法是建立记忆宫殿的诀窍。
3.用卡片式方法记录你读书时的启发,并最终产出一篇书评,规避0产出的陷阱。
在卡片中,你可是尝试记录读书时某段话给你带来的‘‘啊哈 ’’恍然大悟式的启发与联想,或者记录金句本身。这种卡片式的方法,可以极大程度降低我们的行动成本。试想,如果一张卡片100字,那么读完一本书有10张卡片的话,便是一个1000字左右的书评素材,这让我们在写书评时无需特别痛苦,因此降低不产出的概率。
4.将新知识做迁移,并最终内化为己用,产出原创知识。
第四步是完成知识转化最关键的一步。书中的新理念局限于书里的应用场景,如果你能理解其精髓,并因地制宜的将这些知识迁移到其他领域,将完成一次重大的原创知识生产,也会完成最大化的读书收益。很多理论家,之所以只能空谈,是因为无法在具体情境下使用输入的知识,也无法在其它领域里使用,造成了知识的局限。
最后一个问题,如何检验自己的输出?其实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写作,这也是我强迫自己写一篇如何读书方的原因。
如果你跟我一样,有很多书想读,但是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读起,不如换个角度,想想你想输出什么样的知识,为了输出这些知识该读写什么书?是不是感觉一下开阔了很多呢?
好久没写公开发表的文章了,这篇文章有很多不足,但是这是我的一个开始,尝试从输出的角度实践的开始,即使很不完美,但从这一刻开始,将一步步走向更好。这是我给自己熬的一口鸡汤,先干为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