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那年她只有十六岁,属于她的年代,婚姻不自主,谈婚论嫁靠媒妁之言就是一桩婚姻的促成。据说她结婚时和自己的掌柜子(妇女对自己另一半的称呼)只见过一面,更谈不上交流,最终两个陌生的年轻人就成了一个家庭。
吹吹打打,滚边服饰佩戴丝线绣成的精致辫套以自己主角的身份演出结束后,娘家人就把她一人丢在了这个陌生的家庭。
面对不熟悉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个物件,锦绣哭了。是怕,是想家,是无助。一面之交的男青年安慰她,轻轻地告诉她“这才是你以后永远生活的家”。
婆家人口众多,婆婆,公公,婆婆上面还有婆婆,公公下面还有弟弟,弟媳,另还有男青年也就是锦绣掌柜子的三个妹妹。自小习惯了只有父母、姐姐、妹妹、弟弟,家庭成员单一的锦绣一脸错愕,不知怎么面对陌生的人群,更不用说撩拨陌生的烟火。
她想逃离这个陌生地 ,想去找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出了大门她分不清东南西北,更不清楚她是从哪条路口来到眼前这个家的?每个路口的风聚拢而来,冷得锦绣寒噤,吹得眼泪往身后飞滚。
一双温暖的手握住了锦绣冻得发紫的手“自从你嫁到我家那一刻,你已经是媳妇了,再不是随便可以哭的丫头。”
锦绣忽然清醒了,是啊,父母应允我并由亲朋好友大张旗鼓送我来这个家的那一刻,我以后的生活就要在这里度过,就要和眼前这个算不上高大魁梧,英俊洒脱但也在陌生的众人里最为熟悉的这个男人度过。
2
五六十年代作为媳妇,其实和保姆没两样,起早贪黑,忙里忙外,锦绣也不例外。
她小心翼翼地适应着这里的每个人,适应着这个家庭的所有习惯。天不亮就得起床开火,诺大的一口黑锅,先烧开水,再每个小碗掰进去几小块馍馍,再淋上刚起锅的开水,每个家庭成员人手一碗。又将茯茶放进大锅烧水熬茶,柴火噼噼啪啪很是热闹,锦绣自己来不及泡一口开水,又得清洗十几口人的小碗备倒茶用。
茶烧好了,洗洋芋煮洋芋,洋芋一直是人们的喜爱,在那个年代更是主食。煮洋芋得费时,柴火自顾自地煮着洋芋,锦绣小心谨慎地打扫着院落,干家务活发出巨大的声音被视为没教养。
一扫把一扫把,锦绣扫了一年又一年。院落的每一寸土地熟悉了锦绣,锦绣也越来越自然的地和家人相处。
一年后的某天锦绣做了妈妈,换作今天锦绣还算是孩子呢,可就在那个年代很正常,十七八岁当妈妈看作是应该。奇怪的是锦绣月子刚满,婆婆又生了,这也是锦绣的第四个小姑子。
以后的日子锦绣和婆婆都带着各自的小不点忙碌着。几口人的衣服,鞋子都要自己缝制,所以冬天粮进粮仓后,针线活就成了女人们的主要工作。从大到小,从黑色到花色,老年款,中年款,儿童款、男款、女款……一字排开的十几双乃至更多的鞋子,还有衣裤就是她一年中除了收进粮仓的麦粒之外的成果,当然还有嗷嗷待哺的孩子更是一项大的工程。
不几年锦绣很习惯的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自己也不是当初的十八岁,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拖儿带女回娘家一趟,也就住个三两天便嚷着回婆家,父母再怎么留她都是徒劳,锦绣总说家里十几口人等她做饭,家里这活那活没我不行……锦绣完全把婆家当成了自己的家。
3
由于小姑子比较多,最小的还和自己老大同龄。那个年代不是很注重考不考大学的,一旦经济拮据加农活繁重,好多学生顺其自然辍学务农,从小帮父母下地干活。
锦绣是个善良忘我的人,宁愿自己吃亏而不伤害他人。这年婆婆的婆婆年事已高多病体弱,卧床几日驾鹤西去,锦绣哭得泪人儿似的。
因为阿太(锦绣辈们称呼婆婆的婆婆为阿太)喜欢锦绣的乖巧懂事,常喊锦绣“丫头,我的丫头儿”,背着其他孩子偷偷给锦绣糖果,饼干之类的零食。当然这些零食在今天太普遍,可在那会儿珍贵稀奇,可不是随便就能见的,更不用说是随便能到口的东西。
天有不测风云,阿太走后没几年公公患病离世,婆婆又中风偏瘫,整个人动弹不得。锦绣的掌柜子常年在外搞副业,夏天淘金子,冬天打捞鱼,家务活主力基本锦绣一人顶着,还得伺候偏瘫的婆婆,锦绣实在无力应对家里家外的这些事情。
和自己孩子商量后,锦绣的老大老二辍学帮她干活替她分担。
乡亲们也劝锦绣,娃娃们的学还是要上的,不能再和我们一样过苦日子,要不你小姑子那么多,一两个不要上学让你一个孩子去读书……锦绣笑着回答“孩子的姑姑们学习好,好好上学能考上大学,我的这俩孩子学习不好,就帮我干活,不耽误姑姑们的学习。”
最终锦绣的仨孩子都成了农民,四个小姑子中有三个成了吃公家饭的城里人。
4
锦绣对自己的瘫痪的婆婆不离不弃一照顾就是十八年,十八的细心呵护邻里乡亲,亲戚路捐看在眼里,锦绣也成了村里名副其实的好媳妇,好嫂子。
怕婆婆晚上失禁,锦绣用棉布做成尿布给婆婆铺垫,每天洗的尿布占据了长长的铁丝绳,暴晒后再一块块叠起足够高,第二天又洗晚上用过的尿布。
不停地洗着,晒着,长铁丝从未落过空。这样的照顾使得瘫痪十几年的婆婆气色很好,食欲正常,精神也爽朗,对锦绣更是赞不绝口。
婆婆瘫痪十八年,十八年间会发生好多事,锦绣家也是,小姑子们以及她的老大都为人妻。
锦绣老二是男孩,当年说媳妇有点困难,不是家境,不是男孩原因,就因为女方家听到锦绣家有常年瘫痪不起的老人便推辞不成。最终还是娶上了媳妇,而且很是俊俏,当然锦绣的儿子也算是俊朗的。
没过几年锦绣的老三也嫁做人妻。儿女的事情都有了着落,作为父母也算是大功告成。
5
锦绣也是步入50好几的人,但自从嫁入这个家之后没听说过生病,都觉得她就是铁打的女人。
虽然锦绣也做了婆婆,但伺候自己婆婆的事儿从不让儿媳妇打搭手,总说你们年轻人干不了这脏的。
农闲时,总对儿媳妇说年轻人瞌睡多你们多睡会。自己早起忙里忙外,差不多用早饭了才把儿子媳妇叫醒。
也有人说锦绣,这样会惯坏娶来的媳妇,锦绣说,她从未把媳妇当娶来的媳妇看,而是把她当自己的女儿看。
锦绣一直这么为别人考虑而辛苦着自己。这年冬天瘫痪了十多年的婆婆得到了解脱~归天了。村里人都为锦绣是舒了一口气,感觉她可以自己放松放松了,可以放心地出去走走逛逛。
6
秋收季节是农村最忙的季节,锦绣还是一如既往的,忘了自己的年龄一样卖力地收割麦子。(村民讲,锦绣刚嫁到这里,干活从不惜力,背草的背兜,锦绣嫌它太小装不了很多,让匠人专门给她做个大点的,一次能装很多东西的大背斗。)
据说锦绣的麦捆绑得最好看,割的麦茬最低,就像她做针线活儿,做面食儿一样仔细又麻利。
从早干到日落西山才回家,中午田间地头茶水馍馍,可是今天锦绣感觉有点不对劲,干一会就头冒虚汗,四肢乏力。
喝口茶,继续干,就这么坚持到了下午,等锦绣把一捆麦子抱起时天昏地暗一晃全然不知。还好旁边儿媳妇在,赶紧叫来邻地干活的村民把锦绣送进了医院。
这也是锦绣生来第一次住进医院,那个年代的妇女也是自家炕头生孩子不进医院的,换作今天,农村妇女生养必须到医院生,否则孩子上不了户口,这也是一大进步。
在家人和村民的呼唤中锦绣慢慢睁开了眼睛,有了意识。
医生给做各类临床检查,最后诊断锦绣严重心脏病加高血压,还有肺气肿。
住了十几天医院,锦绣回家了,随之她的身体也每况愈下,干不了太多的重活。大家也说锦绣,你也该休息休息了,趁病着就专心养病不要下地了。也是啊,她该缓缓了。
7
老人常说好人好报,可是锦绣这么善良怎么没得到好报呢?送走瘫痪在床近18年的婆婆,本该轻松轻松过一回属于自己的时光,不巧疾病缠身,更得不到儿媳妇的尊重和孝敬。面对不如意的生活,锦绣选择了暂时离开这个她将近生活了40多年的家。
锦绣本是硬气,坚强的女人。她想和掌柜子外出打工自己挣点药钱,还落得清静。
今年是她在外打工的第三年。说是打工其实就是看家护院,清洁院落的活。锦绣60了,一字不识也只能干这些活计。按她的话说,不怕苦不怕脏,只要有需要她的地方,她求之不得。家里看他人脸色过活不利于病情的好转,出来做静洁工,看护门院虽然不体面,但自己心里舒坦着,心情愉悦着。
8
公园里的落叶,纸屑,塑料袋就是锦绣一天中搜寻的目标。不知是她仔细,抑或游玩的人太不懂公德?反正锦绣的手提垃圾桶转眼就是满的。再将装满的垃圾倒进就近大的垃圾箱内,锦绣还跳上大垃圾箱时不时踩上几脚,一切那么顺理成章,好像这就是她应该干的活儿。看着她被尘土染色的口罩也不免心生伤感,本来可以在家享受天伦之乐,儿孙绕膝,为了躲避不该发生的矛盾她选择在外受苦受累。
9
在农村,临了临了外出打工的老人不在少数。她们中很大一部分不是自愿外出,谁愿意离开自己辛苦了大半辈子建起的家园?更不是金钱所驱,日子可是比以前富裕很多,那是什么呢?
还好,她自己是开心的,发黄变色的口罩阻挡不了那双微笑的眼睛,橘黄色的环卫服在她身上一样耀眼美丽。
10
后记
假如到了干不动走不动的那天,再次走进辛苦了一辈子的家园,儿孙欢笑相迎,媳妇倒茶奉杯可好?
愿她,依然微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