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晨醒来,我就在微信群读到了安徽陶爱翠老师分享的有关昨天我们班发布的班级寒假问卷调查一文的解读与思考,读后很受触动。陶老师从“学习点”和“疑惑点”这两方面分享了阅读感受,这种善于学习的精神以及真实发表看法的习惯令我欣赏不已,更值得我学习。我要向陶老师学习,学习她有见地的解读能力,学习她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学习她富有批判性的思维模式。
从陶老师的文中,我发现了自己以下两个方面今后一定要更加重视:
1.应该要更加仔细。
我从4号下午开始分析我们班的“2019你好,寒假”调查结果,一边读一边截屏一边思考。5号上午,我利用女儿学兴趣班的时间进行了梳理,将问卷结果在电脑上进行了逐题解读与分析。6号那一天又利用带娃的间隙进行了再次梳理,然后编辑成微信公众号发出。在编辑之前,我认真阅读了两次,发现了一些错别字并及时做了修正。但是还是出现了低级错误,如开头写到的:2018年12月26日,我们在教室召开了2019你好,寒假项目讨论会。同学们四人一个小组展开讨论。主要围绕以下四个问题展开:1.你期待放寒假吗?为什么?2.今年寒假,你最想做的事情有哪些?每人列举3条。3.小组讨论:寒假里,你们认为需要做且愿意做的事情有哪些?(学习方面、生活方面、体育锻炼、其它方面)4.你们认为寒假里可以组织哪些有意义的活动?5.寒假里,你最想和爸爸妈妈做的事是什么?6.寒假里,你最想和同学做的事是什么?明明是6个问题,为什么被我写成了4个?公众号发出之后,我再次一字一字阅读,居然还是没有发现这一低级错误。看了陶老师的读后感受,对照自己的错误,实在惭愧,再次感谢陶老师分享如此真实的文字。
2.应该要更加全面。
10道问卷题目,分析最片面的当属第7题:寒假里,你最希望语文、数学、英语、科学老师布置什么作业?
我阅读了学生的问卷结果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三年级学生,已经完全有能力参与教师共同布置假期作业。这是否启示我们:老师应该更加放手,学生的家庭作业或周末作业或假期作业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布置。这样是否可以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与主动性呢?
陶老师选取了以下几位同学的答题:8 语文9 我最喜欢英语老师的作业30都可以32最好不要有。然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学生对在寒假中该做什么样的作业并没有清晰的目标。陶老师还列举了其它比较模糊的如:31语文:帮老人扫地。语文作业和扫地什么关系?36我喜欢科学作业。那么该生若自己来布置作业,是否意味着语文、数学等作业都不会有?
最后,陶老师结合自己的思考得出以下疑惑点:“三年级学生,真的已经完全有能力参与教师共同布置假期作业?”“老师应该更加放手,学生的家庭作业或周末作业或假期作业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布置”这样的放手真的合适吗?
陶老师能够如此认真地解读我们班的问卷调查,真的很令我感动。不得不承认,陶老师列举的几位同学的回答都是真实的,都是实实在在躺在问卷结果里的,那么,为什么被我忽视了?为什么没有引起我的关注?
我反思以后,觉得自己的问题之一就是“先入为主”“想当然了”,我也看到了“都可以。”“最好不要有”等不清晰的回答,但是我没有过多关注,我把眼光停留在那些长串的回答上面,反复阅读的也是那些四门学科假期作业都有清晰定位的回答,因此得出了“三年级学生,已经完全有能力参与教师共同布置假期作业。”这一有失偏颇的结论。这一结论对于那些目标明确的学生是成立的,但是对于全班来说并不成立,也是与实际不相符的。
问题之二就是缺乏问卷的分析与解读能力。虽说教龄已经满10年,但是问卷设计、分析、总结能力非常欠缺,这也是我急需努力的一个方面。因此,今天下午,我又对第7题学生问卷进行了反复阅读与解读,获得了如下信息:有35人写出了自己最希望的语文作业,写日记或作文(11人)、看书(6人)、练字(5人)、组织活动(2人)、亲子共读(2人)、完成作业本(2人)、复习(2人)、绘本创作(1人)、背书(1人)、扫地(1人)、摘抄(1人)、剪纸作业(1人)。学生的语文作业设想中,有12种作业类型,其中有学生写到“扫地”、“剪纸”,其实身为班主任的我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不仅是班主任,还是语文老师,我每周都会布置“做家务+陪老人+看书+锻炼”的周末作业,这导致个别学生在设想的语文作业中写到了“扫地”、“陪老人”、“剪纸”。有9人未做明确的回答。从这两个数据中至少可以看书:班上绝大部分学生还是有比较清晰的看法的。但是我不能仅仅关注这部分有回答的学生,还应该关注“最好不要有”“都可以”等这样的心声。
如何实现“全纳”?这一问题再次引起我的思考。这让我想起平时的课堂,比如背诵一段话后,我会问:“会背了吗?”“会了。”比如数学课,老师讲完一个知识点后,也会问:“会了吗?”“会了。”那么,全班44人,真的都会了吗?这样的提问有意义吗?显然是毫无意义的,大部分代替不了每一个。我应该更加关注小部分,同样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去了解背后的原因,不落下任何一个。当然,儿童期的学生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价值观,比如有些学生会认为没有作业更好?那是否是这样的呢?我们当然需要坚守“儿童立场”,但是必须是正确的、积极的。这又让我想起有些学生家庭作业不完成,有些家长会反映学生在家叫不动写作业……又如,有些学生吃饭的时候会嫌菜不好吃因而不想吃饭,面对这样的事情?我们还能尊重学生的选择,让他们自己决定吗?显然是不行的。但是我们可以用平等、尊重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认识到应该如何做,学会自己做决定、做选择,而不是包办与代劳。想起《正面管教》一书中的几个印象特别深刻的关键词:“尊重”、“和善”、“坚定”。在以后的教育过程中,我要牢记:关注每一个个体,真正做到不遗漏。
在日常的班级生活中,我经常会询问学生的意见与想法,当全班同学意见不统一的时候,我常常会采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那么,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另一个问题是,有部分学生是否将只要是我布置的作业都视为“语文作业”?我已经与这一批学生相处第三年,一二年级的时候,我不仅是班主任,还是他们的语文、数学老师。班主任工作确实很重要,但是在校的工作时间还是以语文、数学教学为主,因为这两门学科的学习在一天的时间里所占的时间是最多的。如今,学生已经三年级,我也结束了包班生活,担任班主任的同时只教语文一门主科。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引领者,无论是在学生的各科学习还是成长中,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但是班主任并没有额外的课时,除了每周一节的班队课,平时的班级建设过程中,我经常要挪用自己的语文课来讨论、解决一些班级问题。这样的背景下,“班主任”和“语文老师”的角色是融为一体的。我想这是导致学生将语文作业与实践类作业混为一谈的原因之一。
那么,是否有必要在日常的班级生活中引导学生将班主任与语文老师两个角色区别开来?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育人,班主任的目标也是育人,那就让这两者融会贯通吧。
有29人写了假期数学作业,作业类型有作业本、试卷、口算、练习应用题等;有30人写了假期英语作业,作业类型有读背英语书、写字母、口语作业、写英语卡片、读单词、抄写字母等;有29人写了假期科学作业,作业类型有做作业、观察小动物、做实验、科学小论文、看科学类书籍。
从这些数据与假期作业类型中我欣喜地看到大多数学生还是有自己的想法的。学生写的科学作业相对比较丰富,观察小动物、写科学小论文、做实验、看科普类书籍等这些主意都非常好。同时,这些学科作业之间又是可以融合的,如阅读科普类书籍可以与语文每天阅读打卡相结合,学生阅读面本身就需要更加广泛;如观察小动物的时候,除了观察,还可以引导学生写下来,既培养了观察能力,又提高了写作能力;如抄写英语字母或做字母卡片可以与练字结合起来……
在反复解读学生的问卷过程中,我的思路也变得越来越清晰,对学生关于寒假的期待也越来越了解。
我喜欢真实的东西,如陶老师真实的解读,如学生真实的表达……
真实的,便是迷人的……
最后附上第七题真实的回答
72.真实的,便是迷人的…… 72.真实的,便是迷人的…… 72.真实的,便是迷人的…… 72.真实的,便是迷人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