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僵尸电影伴随着一代人长大,姑且不论僵尸在现实世界是不是真的,但是僵尸电影把我们教的很好:治僵尸毒用糯米、贴黄符,就像吸血鬼怕银器、洒圣水一样。外国的电影中丧尸是不断进化的,行动更快,能力更强。香港的僵尸片中的僵尸也在跟着僵尸片从崛起到衰落进化着。
僵尸片的崛起最早的设定
僵尸这个题材从1985年的《僵尸先生》开始掀起一连串的风潮,到90年代中期都还有港产僵尸片问世,甚至台湾也跟风拍过一些以僵尸题材为主的电影,并造就了一班以「僵尸」形象深植人心的演员们。
在大家心目中,僵尸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僵尸先生》所制造出来的僵尸:穿清装、蹦跳着走路,而且电影告诉你僵尸会吸人精气,所以停止呼吸的时候僵尸就不知道你在哪,可以暂时躲过僵尸的追杀。
在僵尸片中,道长也明确传达给大家「糯米治僵尸」这件事,尸毒是会感染的,被僵尸杀了或是伤了,都有可能变成僵尸的,这就是僵尸片为观众造就的一个最初的电影世界观和僵尸设定。
此外,恐怖灵异加上幽默搞笑,也为后续的僵尸片奠定了类型基调。说《僵尸先生》是僵尸片的鼻祖一点也不为过。
刀枪不入,画符摇铃不管用
《僵尸先生》的续集作品《僵尸家族》于隔年就问世。续作电影又增加了一个新设定,如果把僵尸头上的符拿掉,僵尸就会活过来,只要把符贴回去就没事,「符」可以镇住僵尸这件事又成功的灌输给观众。
而这个时期最耀眼的僵尸作品是1988年的《僵尸叔叔》。片中最终的大魔王是一只成了精的僵尸王,比起之前的僵尸— 头上贴符随着铃声跳动的僵尸来说,完全就是另外一个档次了。
此时,僵尸已经成功进化到撕不坏打不烂,也无法靠符咒制服。
混合更多的元素,僵尸片却开始衰落
在此之后,已经鲜少有纯僵尸的片,而且加入不少鬼怪作为电影主要元素,虽然片名还是僵尸,但是僵尸只是其中的一小部份,包括是林正英的巅峰作品《一眉道人》,还有《驱魔探长》巧妙结合道法探案与正邪法术对抗。
而《僵尸至尊》大师兄把自己儿子弄成尸妖,它也算是「炼尸」的一种,僵尸角色本身也很有故事性,虽然不是重点,但是也有画龙点睛的功效。
接下来,开始进入僵尸片衰退期,除了《新僵尸先生》还能用原班人马保留一些观众,以婴灵作为本片的主题,也算是为之一亮的剧情点,其他如《鬼打鬼之黄金道士》与《驱魔道长》等作品,僵尸、道士抓鬼这样的电影已经再难玩出新意,渐渐也就在观众的眼皮下没落。
从大银幕到小荧屏,僵尸也会谈恋爱
1995年,当僵尸电影不再是风潮时,僵尸题材转战电视荧屏,当时亚视(香港亚洲电视)请林正英拍了【僵尸道长】系列,成功了抚慰当时留恋僵尸电影的观众们,为僵尸迷开启另外一个世界观。
这个系列一共拍了两部,名为僵尸道长。正当第三部策划开拍之时,林正英因肝癌病逝,自此之后,提到僵尸片,就不得不提林正英,也在观众心中留下永难磨灭的记忆。
1997年,亚视再次打破传统,拍出知名剧集【我和僵尸有个约会】,剧中对「僵尸」这个名词做了新的诠释,又创造出一个更庞大的世界观。也让原本应该由林正英主演的剧集,改成向「僵尸道长毛小方」(【僵尸道长】中林正英饰演的角色)致敬之作。
【我和僵尸有个约会】里面的僵尸不再是穿清装,晚上到处跳的僵尸,他们进化为有思想、有能力、还会谈情说爱的僵尸,此时的僵尸,更像是西洋的吸血鬼,他们不老不死,一样以吸血为生。
清末民初之时,中国有南北两大驱魔族群,南方是茅山一派的毛小方道长,北方则是驱魔龙族马氏一家,【我和僵尸有个约会】这个戏虽然是马氏的传人马小玲为女主角,但是毛小方的传人也是戏中的重要角色,主角则是以驱除僵尸王为己任。
这部剧集后续开拍了三部,亦成为香港电视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最后也许没有以后
在三部曲完结的2004年,僵尸迷都期望有跟僵尸有关题材的电影或剧集可以看,但是过了2004年,几乎就是僵尸片的空窗期,偶尔有一部电影是跟「僵尸」或「尸」有关的,但是口碑评价都不好,也就难得会有人注意。
2013年出了一部《僵尸:七日重生》虽然制作精良,但是气氛过于绝望和压抑,基调上已经没有了经典僵尸的特色。这部电影对于影迷来说最大的作用就是好好的致敬和缅怀。
而电影中也似乎有意突出这个作用。一如曾经辉煌的钱小豪落魄到自杀,又就如《僵尸》里陈友一开口就说「别说道士了,连僵尸都没有」正暗合了香港僵尸电影真正算是衰亡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