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琼瑶女士发出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封信“,明确而坚定的表明自己的死前交代,“这漫长的人生,我没有因为战乱、贫穷、意外、天灾人祸、病痛……种种原因而先走一步。活到这个年纪,已经是上苍给我的恩宠。所以,从此以后,我会笑看死亡。"
她叮嘱儿子和媳妇:“不论我生了什么重病,不把我送进加护病房”、“不论什么情况下,绝对不能插鼻胃管”、“不能在我身上插入各种维生的管子”、“最后的急救措施,气切、电击、叶克膜……这些,全部不要!帮助我没有痛苦的死去,比千方百计让我痛苦的活着,意义重大。”不由得钦佩她面对死亡的豁达和智慧。
她说能够为自己的离去方式做主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人生最无奈的事,是不能选择生,也不能选择死!好多习俗和牢不可破的生死观念锁住了我们,时代在不停的进步,是开始改变观念的时候了!” 这样的呼吁,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打出一个水漂,激起一层层水波。
在我们这样一个歌颂“生”而避讳“死”的社会大环境下,有这样的声音来提醒我们,于越来越庞大的老年人群来讲,是一种帮助,因为这会提醒到他们的儿女和亲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更一种功德。
于自己而言,在过去差不多两年里的时光里,有一本书一直放在我的枕边,那就是《最好的告别》。
在过去三十多年的人生经历中,从来没有认真的去思考过“死亡”这两个字的厚重内涵,在自己还未曾出生的时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就都相继离开;这些年每每听闻谁的离开,也许是因为没有共度时间和生命,虽然也会难过或惋惜,但却不至于触碰到自己去真正凝视死亡的面目或深思死亡的含义。所以当母亲被诊断为癌的那一刻,一下子就懵了,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就像是你的整个世界都要崩塌下来,但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惊慌失措,无能为力......
后来我常常在心里面感谢向我推荐这本书的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它给我指引,给我力量,让我知道我不是孤立无援的。
这几天看到琼瑶女士的文字,再次想到这本书,把它从书架的最深处又翻出来,母亲离开的种种场景还依然历历在目,依然会悲痛和掉泪,但历经这些,生命对于我来说不再只是循规蹈矩的活着,而是竭尽全力更无憾的去挑战它去燃烧它,为那迟早会到来的告别做好准备,然后有那么一天,从容的离开这里,去到母亲那里......
《最好的告别》中,那些叩击心灵的追问,也许会帮助到我们挪开捂住眼睛的手,不再以逃避姿态来面对死亡,也不再是事到临头时的不知失措,而是以坦然豁达的姿态,在适当的时候做出更加明智的判断和决定。
不管我们的寿命如何延续,“老”就像日落一样无可避免。当独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维持时,我们该怎么办?独立、自尊的生活是否将一去不复返?
应该如何优雅的跨越生命的终点?对此,大多数人缺少清晰的观念,而只是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
接受个人的必死性,清楚的了解医学的局限性和可能性,这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顿悟。
当我们年老,体弱,不能照顾自己的时候,是什么使生活值得过下去?
我们如何使用时间可能取决于我们觉得自己还有多长时间。
如果你的心脏停搏,你希望做心脏复苏吗?你愿意采取如插管和机械通气这样的积极治疗吗?你愿意使用抗生素吗?如果不能自行进食,你愿意采取鼻饲或者静脉营养吗?
我们最终的目的不是好死,而是好好地活到终了。
在万物循环中,花开花谢,枯萎凋零,被视为自然,唯独在人类社会中,死亡被视为恐怖与禁忌,不愿被提及。---《预约我们的美好告别》
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健康到老,无疾而终,然而现实多半都是残酷的,疾病,衰老,死亡是随着出生之日起就已经刻在我们的基因里的。或早或晚,我们终究不得不面对它们,无可逃避,它不该再是一个禁忌的字眼和话题,而是我们对生命真相该有的凝视和触碰。生命很长,其实生命也很短。如果有人因为我的推荐读到这本书,得到哪怕一丁点儿的帮助和力量,对我来说,那都是意义所在。
“勇气是面对知道需要害怕什么或者希望什么时体现的力量,而智慧是审慎的力量。”愿勇气和智慧成为我们的两翼,在来到这个世间,走过这个世间,到离开这个世间的每个时刻,都伴随我们左右。
如同琼瑶女士所说:
生时愿如火花,燃烧到生命最后一刻。
死时愿如雪花,飘然落地,化为尘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