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看似掌握在自己手中,翱翔天空,实际是掌控在一根坚韧且易断的线上。
人性,懦弱与坚强,背叛与救赎,同样被作者卡勒德·胡赛尼捆绑在一根线上。线的一端是懦弱与背叛,线的另一端是坚强与救赎,阿米尔从这头走到那头就形成了此书。
下图成为了本书第一个伏笔。
风筝,看似掌握在自己手中,翱翔天空,但是实际是掌控在一根坚韧且易断的线上。他说的是“阿米尔”。我的名字。
如今回头看来,我认为1975年冬天发生的事情——以及随后所有的事情——早已在这些字里埋下根源。
本书的开头就为本书留下了背叛的伏笔,作为主人的阿米尔,生下来说的第一句话是“爸爸”。而作为仆人哈桑,生下来说的第一句话就是“阿米尔”。
在爱情当中,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谁付出的越多,谁受到的伤害就越大。
风筝线的一端。
两位主人公在童年时,可以说过的和谐幸福。但是故事始终如一得坚持着中国一个古老成语“乐极生悲”的原则,当两位主人公通过相互的配合,夺得风筝大赛第一名的时候,故事发生了反转。
文中的第一反派阿塞夫出现了,阿塞夫通过极其下作的方式伤害了哈桑,而作为被哈桑帮助过无数次的主人阿米尔却眼睁睁看着这一幕落荒而逃。
此刻,主人公阿米尔的已经被线的这一端侵蚀了双眼。
风筝,看似掌握在自己手中,翱翔天空,但是实际是掌控在一根坚韧且易断的线上。上文中的描述,为本书的下一步发展积蓄了能量,在哈桑几乎已经原谅了阿米尔的情况下,阿米尔又做出了令人咂舌愤怒的一幕,诬陷哈桑做出盗窃的行为。这是阿米尔父亲最为痛恨的行为。
风筝,看似掌握在自己手中,翱翔天空,但是实际是掌控在一根坚韧且易断的线上。但是令阿米尔没有想到的是,父亲居然原谅了哈桑。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哈桑没有说出真相,只是默默地背起行囊,离开了他生长的地方。
风筝线的中段。
几年之后,阿富汗国内战乱,主人公被迫离开阿富汗,流落到了美国,在美国结婚生子。
时间到了2001年,40岁的阿米尔接到了一位父亲的老友的电话,想在临终前见到阿米尔。阿米尔几乎快被自己强制忘记的记忆又浮现在眼前。
风筝线的另一端。
阿米尔回到了自己的祖国,父亲的老友告诉他,哈桑居然是自己同父异母的亲弟弟。阿米尔几乎崩溃。
在得知哈桑的儿子还在危险之中,风筝线的这一端,让阿米尔坚强起来。阿米尔为救赎自己,更为获得已逝的兄弟哈桑的原谅,经历各种困难,终于将哈桑的儿子,自己的侄子带到美国。
本书通过这根具有人性的灵魂的风筝线的纠缠,将友情、亲情、兄弟之间的背叛,人性中的恐惧,良心的负罪,到最后的救赎,作者卡勒德·胡赛尼用这种直击心灵的震撼的方式解读出来,令读者欲罢不能。人性这样飘渺的东西,通过这本书的解读,让人掩面长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