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审核陕西省骨干校长推荐对象材料时,一位农村校长因为没有省级课题,个人荣誉少,本来是要被淘汰的。结果昨天听了他汇报后,我们5位评委一致决定让他成功逆袭。
因为,他一直在坚持写作,他的表述方式跟其他校长不同。他更多的是以故事来彰显自己的教育主张,打动人心又富有启迪。他讲他会花一天时间,带孩子们徒步30里;他会花半天的时间,跟孩子们一起去山上看怒放的野花;他会经常跟孩子们在田间劳作。
他的讲述里没有骄人的成绩,没有铿锵的誓言,但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他是在努力用教育的理想做理想的教育,他是一名教育的守望者。
北师大朱生营院长说:幸亏这次评选有面试环节,让我们发现了一个难得的人才。他应该会成为最有发展潜力的骨干校长之一。
谈到发现力,让我想起了两个故事。
一次,德国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里一台大型电机发生故障,几位工程师找不出毛病到底在哪儿,只得请来权威克莱姆.道尔顿。这位权威人士在现场看了一会儿,随手用粉笔在机器的一个部位画了个圆圈,表示问题就出在这里。一试,果然如此。在付报酬时,克莱姆.道尔顿开出的账单是1万美元。人们都认为要价太高了,因为他只画了一个圆圈呀。但是克莱姆.道尔顿在付款单上写道:“画一个圆圈1美元,知道在哪里画圆圈值9999美元。”
多么巧妙的回答。画一个圆圈是每个人都会的,然而并不是谁都知道该画在什么地方。这正显示了专业的价值和力量。
还有一个关于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
当年,华罗庚虽然辍学,但凭借对数学的热爱,他一直没有放弃学习,积累了许多数学知识,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和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次, 华罗庚在一本名叫 《学艺》的杂志上读到一篇《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之解法》的文章,惊讶得差点叫出声来:“这篇文章写错了!”于是,这个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19岁青年,居然写出了批评大学教授的文章:《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投寄给上海《科学》杂志。
华罗庚的论文发表后,引起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的注意。这位数学前辈以他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认为:华罗庚将是中国数学领域的一颗希望之星!
于是熊教授让华罗庚到清华大学当助理员,最后,华罗庚成为了享誉中外的数学家。
发现力,不只是看见,而是能洞见,并有远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