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阳明书院2019备战暑假游学第二课(2019.6.6)

阳明书院2019备战暑假游学第二课(2019.6.6)

作者: 阳明书院 | 来源:发表于2019-06-10 13:55 被阅读0次

    阳明书院根据孩子们上一节课针对敦煌莫高窟提出的关于地理、历史、艺术、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分门别类,大致分为以下四个方面,分别为:1.关于莫高窟建设的小研究;2.关于莫高窟宝物的小研究;3.关于莫高窟文物保护的小研究;4.关于莫高窟人如何生活的小研究。

    阳明书院2019备战暑假游学第二课(2019.6.6)

    同时,参与游学的孩子们根据自己的问题分为四组,每组负责以上一方面的问题,各组成员将本组问题归纳总结,集思广益,设想出解决本组问题的方法策略,如:查阅网上资料、查阅知网等论文库、查阅图书馆书籍资料、采访莫高窟工作人员、采访当地导游、录音、实地考察等等。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针对一个问题思考、讨论、查阅资料,能够找出问题的答案则由组长陈述,找不出问题答案的则需要群策群力,头脑风暴,找出解决此问题的途径;第二:将每组问题分干到户,每人负责若干问题,作为家庭作业,课下完成。

    另外,每组配有一位指导老师,在这种PBL教学中,老师由主动的授课者变身为课堂的指导者,课堂以老师为主导变成以学生为主导,学生则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老师起到辅助作用。

    阳明书院2019备战暑假游学第二课(2019.6.6)

    一组:谢老师(指导教师),崔乔祎(组长),沈梓恩,何天锦,王梓皓;

    二组:隋老师(指导教师),范佳琳(组长),冯诺一,黄子腾,杨涛睿,刘瀚泽;

    三组:程老师(指导老师),王祖汐(组长),张诺祎;

    四组:杨老师(指导教师),樊茗煊,于涵,于墨,杨思哲。

    本次课主要分为两大环节,第一个环节: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组员们积极参与、各抒己见,由以前被动地听讲变成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

    一组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莫高窟名字的由来。此问题相对简单,孩子们通过查阅手机,就得到了答案;继而解决第二个问题:建造莫高窟的时代背景。由于时间关系,对于这个宽泛的问题,孩子们给出了解决此问题的方法:查阅网络资料、查阅书籍资料、前往实地考察等等。

    二组讨论的问题是:莫高窟各个朝代壁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是什么?

    此问题非常宽泛,答题角度多元化,仁者见仁,不容易查阅到具体的答案,但是却可以扩展学生的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以对比和比较的方式思考问题。课上首先利用手机查阅资料,将能够查到的资料归类比较,并未查到的内容课下继续查阅。

    三组讨论的问题是:为什么莫高窟的壁画多年没有褪色?为什么当年外国人比中国人更重视中国文物?为什么当中国人知道了藏经洞里的经书十分珍贵,却还是不重视呢?

    这些问题具有挑战性,是针对文本深刻思考的问题,需要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有所了解,并作出判断。孩子们利用网络,查阅资料,输入关键词,获取有用信息。

    四组讨论的问题是:莫高窟的建筑那么高大,古时候没有吊车,他是怎么建造的呢?

    这个问题很适合低年级组探讨,本组孩子们均为年龄较小的一二年级孩子,思维活跃,天马行空。通过网络查找一些资料,对此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孩子们积极性较高,畅所欲言,逻辑思维清晰,对伙伴的观点能提出自己的疑问。但因年龄限制,很多查找出的资料看不懂,书写速度慢,导致研究问题方向有偏差。指导教师及时调整方向,这一组只针对一两个问题做研讨,不求多,在问题大方向上加以引导。

    第二个环节:小组展示。在此环节中,各组组长代表本组发言,对本组问题总结陈述。其他组员待组长陈述完毕,可以加以补充。

    一组:

    崔乔祎:我们组只解决了一个问题, “莫高窟名字的由来”,我们通过查阅资料,知道了“莫”通“漠”,因此,“莫高”指沙漠的高处,这表明了莫高窟的地理位置的独特性。

    杨老师:我补充一点,莫高窟是佛教寺庙,其目的是弘扬佛法,所谓莫高窟,还表明没有比佛法更高的精神理论,只有弘扬佛法才是世间最高的精神境界。

    阳明书院2019备战暑假游学第二课(2019.6.6)

    崔乔祎:好的,我们还着手讨论了第二个问题, “建造莫高窟的时代背景”,我们认为这个问题也可以通过查阅网上资料获得答案,如果答案不够完备,我们可以采访当地工作人员、导游,买书,去图书馆查资料等等。我们组一共13个问题,除了分配给不同的人负责,还找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都已经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来。

    杨老师:一组想到的方法很全面,还用不同符号标记出来,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值得学习。

    二组:

    范佳琳:我们组今天解决的问题是“莫高窟不同时代壁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我们通过查阅网上资料,得出部分答案。主要是对比魏晋南北朝时期和盛唐时期。从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绘制壁画的技法和人物形象的特征等角度进行比较。魏晋时期,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印度佛教美术的特点与魏晋美术的特点相互融合,相互借鉴,技法主要采用“铁线描”。这一时期的壁画特点为“瘦骨清像”,人体修长,轻朗飘逸,充分体现了人物的内在气质,这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的艺术追求。到了唐代,经济、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的顶峰,崇尚佛教也达到历史的新高。这时候塑造人物主要采取“兰叶描”,内容以民族化的佛经为主,人物造型多于写实,人物大多丰腴健美,符合盛唐时期的审美特点。由于时间关系,这个问题没有充分解决,课下我们还应该对其他朝代,如:宋、元时期的莫高窟壁画特点查阅资料,还包括各个时代壁画的相同点。

    杨老师:你刚才提到“铁线描”和“兰叶描”,你如何解释这两种不同的技法呢?

    范佳琳:我可以找出这两种技法的图形,或者莫高窟壁画中不同技法的代表,做成PPT展示给大家。

    杨老师:很好,这是最直观和有效的方法。

    阳明书院2019备战暑假游学第二课(2019.6.6)

    三组:

    王祖汐:我们三组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莫高窟壁画多年没有褪色”,我们组利用关键词查阅,这个问题的关键词是:莫高窟、壁画、色彩保护。获取答案就容易很多了。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当年外国人比中国人更重视中国文物?”我组认为有些同学对历史不是很了解,因此提出的问题也不是很准确,我们经过查阅资料,知道当时人们不是不重视中国文化,而是当时慈禧太后把财政用来兴建圆明园,当地人没有经费保护莫高窟。所以当时莫高窟的王道士才会把一部分经书卖掉,希望用赚来的钱保护剩下的文物,否则所有的文物不但得不到合理的保护,很可能还会被外国人偷走。王道士将文物卖给斯坦因等人,所得财物全部用来保护莫高窟,个人并未使用一分一毫。因此,这个问题本身是存在漏洞的。

    张诺祎:除了外国人将壁画破坏、盗走,有些中国人也没有好好保护壁画,比如:张大千。他为了临摹以前朝代的壁画,将后期表层的壁画剥落,在此过程中,剥落的壁画并未得到合理的保护,随剥随丢,损失惨重。

    杨老师:你们的陈述清晰得当、条理分明,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了大家的问题,尤其是使用关键词查询的方法,值得所有人学习。

    阳明书院2019备战暑假游学第二课(2019.6.6)

    四组:

    樊茗煊:我们四组的问题是“莫高窟的建筑那么高大,古时候没有吊车,他是怎么建造的呢?”经过讨论,我们认为,莫高窟建造时第一层用木头,把石头绑在木头上做成工具。用这个砍树,砍完的树把树皮扒下来,把木芯削成圆形,当柱子用。把剩余的材料和树皮当做地基。把月牙泉的水和着边上的泥土、沙子搅拌,补在柱子的缝隙里就会坚固了。第二层不是特别高吗,用砍下的东西当底料,摞起来和树皮当梯子,就这样反反复复建下去。       

    杨老师:非常好。四组成员年龄偏小,但是能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提出自己独特的疑问与见解,老师对你们刮目相看。

    我们今天的小组讨论、观点陈述,非常成功,每组各有特点。有些问题能够找到答案,有些没有具体的答案,关键是你们要通过问题引发思考,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各组成员要互相尊重、互相配合、互相学习,老师期待着你们下一次的精彩表现。

    阳明书院2019备战暑假游学第二课(2019.6.6)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阳明书院2019备战暑假游学第二课(2019.6.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zkzx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