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人
原来你是这样的曾国藩 ---《曾国藩》读后

原来你是这样的曾国藩 ---《曾国藩》读后

作者: 小裤兜儿 | 来源:发表于2019-12-27 14:33 被阅读0次

拖拖拉拉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将唐浩明著的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读完。小说共计45万字是读了这么长时间的一个貌似正常的托词,再加上最近身体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是另一个原因,其实最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顶着这么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而正大光明的拖延,懒惰着。但无论如何,读完一部书该交的作业还是要交的,谁让这是自己定下的计划呢。

言归正传,之前对曾国藩的了解只是通过历史书上的只言片语,知道清代有这么一个人,至于他是好是坏,是平庸是卓越等等一概不知。通过这次的阅读,对这个清末重要的历史人物,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曾文正公,是被梁启超赞誉为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是毛泽东对友人评价为,”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卓越统帅,是蒋介石对其子蒋经国说”你们如能详看其家训与家书,不特于国学有心得……”,但是,近世国人也有斥其为伪君子,汉之不屑子孙……为什么同一个人,被三个大人物同时称赞,又同时被世人鄙视与不屑呢?

曾国藩出生于普通的耕读家庭,道光十八年成功登第,由翰林十年间七迁而至礼部右侍郎,可见道光帝对于曾氏的赏识程度。曾氏深受皇家恩泽,再加上他是孔孟信徒,这就奠定了他即使后来拥兵十几万,却不肯推翻旧王朝,建立属于自己的新天地的基础。

这部书开始于咸丰二年曾氏母亲病故,他奔丧回家守制,此时正是太平天国日益昌盛之时。在太平军围困长沙之时,江忠源、胡林翼等人便向刚上任的湖南巡抚张亮基推荐左宗棠。左宗棠出山后,深知今后与洪杨作战,不能指望绿营,只能组织团练,而堪此大任的人选,就是在籍守制的曾国藩。

曾国藩虽说是一介书生,但却是一个渴望建非常之业、立非常之功、享非常之名的英雄豪杰式的人物。正是有着入阁拜相、封侯赐爵的雄心壮志,有着纾君主之忧,解万民之难的理想夙愿,遂决定墨绖出山,建立不世之功勋。

初办团练之时,曾国藩奉行的是”乱世须用重典”的原则,所以得了一个”曾剃头”的称号。当时的官场暮气沉沉,初练团勇的精气神,必然会遭致嫉妒、掣肘,再加上当时的曾氏还不会中庸之道,必然导致事事不顺心,处处不如意。但是这都没有阻挡曾氏的脚步,他依然我行我素的操练着团勇。在此同时,他又准备筹建水师,湘勇的操练出现了一派新气象。

在经历了靖港惨败后,曾氏跳进湘江自杀,被人救起后,左宗棠的一顿痛斥,让他能够复起。后石达开三败曾氏,江西受困,此时曾氏父亲又去世,他再一次踏上了奔丧之路。经历了如此坎坷,曾氏抑郁至极,后经人点拨”岐黄可医身病,黄老可医心病”,终于大彻大悟。

此时的太平军,早已今时不如往日。太平国内内讧,洪秀全又贪图享受早已没有当年起义之时的霸气和志向,再次站起来的曾氏复出后,又更改了许多自己当时太过冒进的做法,变得更加变通,行事起来也更加的得心应手。内因外因结合起来,成就了曾国藩的丰功伟绩,终于攻克金陵,一举消灭太平军。

在获得殊荣的同时,他拥有的十几万湘军,又成为了朝廷的困扰。当时的大多数人,都建议曾氏一鼓作气,进攻北京,另起炉灶。曾国藩不同于当时起义的朱元璋,也不同于靖难的朱棣,他的内心深处只是想做一个忠君的良臣,而非建立自己制度的帝王。从小到大,他所受的教育,都不允许他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作为后人我觉得也不应该用谨小慎微等词语来评价他的所谓”不作为”。换做今人处在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也依然会做出英雄自剪羽翼的决定。

虽然,曾氏在处理天津教案时,向洋人低了头,被官员百姓骂做”卖国贼”,使他一世英名毁于一旦。但是我们实在是不能苛责他,在当时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不暂时低头还能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曾氏从大局着眼,而不是逞一时之能。他开展洋务运动,支持办厂制造属于中国自己的武器,建议送幼童出国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等等,这都是他的高瞻远瞩。

曾国藩的家书,家训,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在他临终前,对于儿子的最后嘱托就是: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这里不再赘述。

曾国藩一直怀着”中兴”的愿望,但是当时的清政府,内忧外患,实在是大厦将倾。纵然曾文正公没有看到国家中兴的时刻,但是他的所作所为确实为实现国家中兴奠定了基础。推开历史锈迹斑斑的大门,回首一百五十多年前的血雨腥风,曾国藩一直屹立在那,他是一个伟大的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原来你是这样的曾国藩 ---《曾国藩》读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zldo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