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战争末期,曾国藩于两江总督的职位上,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在民生和吏治之上。
他自身克己律人、以俭治家,但同时为了借助官场的力量实现心中救国济民的抱负,不得不选择性的“同流合污”,实乃无奈且不易。
今天,我们继续阅读本书的第十四章:洋人也是人。来看一看作为清王朝末期,为数不多的睁眼看世界的人,曾国藩对洋人的看法和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
001一开始看不起洋人
自从明代海禁以来,中国绝大多数时间里,都处在闭关锁国的状态。
这严重限制了中国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也阻碍了中国发展和进步的步伐。
然而在中国的统治者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优越感之时,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欧美列强早已在多方面超越了中国。
当坚船利炮的外国联军出现在大海之上,羸弱的中国海防形同虚设。但即便这样,中国统治者依旧保持了高高在上的俯视心态。
因为他们总觉得洋人是蛮夷,是不足为惧的。
所以他们虽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和洋人签订了南京条约,但实际上根本就没有履行其中的一些条款。
比如像不允许外国人进城居住这种小事抓着不放,反而割地赔款到是痛快,正经的就是抓小失大。
他们以为洋人糊弄糊弄就可以了,其实不然,他们低估了洋人的决心和实力。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利,显示出中西方武力的极度悬殊,也让曾国藩等一批高瞻远瞩的名臣开始正视这些“蛮夷”,意识到这已是两种不同文明间的接触与碰撞。
作为晚清政府第一个拥有平等外交观念的人,曾国藩认识到只有放下本就不该有的身架,以平等的态度和洋人打交道,才是国与国之间正确的相处、交流方式。在如今众人皆知的观念,在那时的中国,却是跨时代的革命性观点。
002 奇葩的外交理念:
从古至今,中国人都是推崇诚信的。待人以诚、信守承偌,这是做人的根本,也是道德修养的一种基本体现。但很显然,清政府上到皇帝、大臣,下到黎民百姓,都没有考虑过和洋人讲诚信。
清政府对待洋人的方式,颇有些类似于如今官僚作风里的“踢皮球”。能推就推,能躲就躲,实在推诿不掉,也是一番“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态度。一句话:话我可以说,事我就不替你办。
这个古怪现象,当然还是出自所谓的天国臣民们莫名的优越感。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一群化外之民,无异于灵智未开的鸟兽,哪怕这是一群扛着洋枪大炮的鸟兽。
曾国藩通过不断与洋人接触,发现洋人也很讲诚信很有原则,于是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首先,清王朝作为弱势力,欺诈只能给自己招来麻烦;其次,条约是对双方的约束,更利于弱势的清王朝;最后,诚信外交,才能带来正常的通商,购买先进的武器、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
003抓大放小、不争面子:
隋唐明清鼎盛之时,附属国万国来朝。在这些盛景的背后,却常常是超过了附属国贡品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赏赐。不但为了体现天朝的国富民丰,更要彰显泱泱大国好义不好利的气魄。
这种骨子里的虚荣心,在清王朝与洋人打交道的时候也是彰显无遗。再多钱赔给你没事,再多国土割裂给你也没事,但我国的面子坚决不能丢。
而曾国藩却认为,两国的外交,争的就是实际的好处,是切实对国家有益的大方向上的利益。与此相比,面子与鸡毛蒜皮的小利根本无关紧要。
曾国藩能够第一个提出平等外交、诚信外交的观念,以及抓大放小、不争面子的外交方法,可以说是跨时代的理念。
这是一个将国家的安危和兴衰视为己任的人才能保持的理性。此后,曾国藩开始积极推动洋务运动,并成为晚清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