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出走》
作者:蒋勋
阅读时间:2月16日 22:30
其实我不太讲旅行或旅游,我常常用的一个字眼是“出走”。人在一个环境待得太久了、太熟悉了,就失去他的敏锐度,也失去了创作力的激发,所以需要出走。
我觉得,人不可能没有主观,可是慢慢在旅行里面,修正自己的偏见跟主观,才是好的旅行。
出走当然是一个很棒的选择,若短期无法成行,阅读、写作、聊天、学习、陪伴、分享、运动、散心、唱歌、画画,也是很不错的方法,只要是能让你的生活比重产生变化就行。大自然也会改变你的生活质量,避免脑子僵化、心灵麻木。你有多久没抬头看看天,看看路边的小花小草,听听在行道树上叽喳的小鸟? 就从这个简单地改变开始吧。
儿子最近喜欢读《意林》杂志,我也跟着读。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一句话:“所谓旅游,就是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去看别人呆腻的地方”。这句话出自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蒋勋老师把旅行叫作“出走”,我很认同。从个人来说,在一个地方呆得太久,太熟悉了,不仅会“腻”,不仅是空间上的局限,思维和见识也未免受限,所以需要“出去看看”。走出熟悉的风景,走出狭窄的天地,这是一种“突破”。
旅行的意义,绝非某年某月某日某某人“到此一游”。一段旅行,如果能带给我们一些发现,一些思考,修正某些偏见和观念,就是有收获,有意义的。
最喜欢结尾这一段。阅读也是旅行的一种,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种形式——聊天、绘画、音乐、烹饪……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如果脚步不能走出户外,就让心灵来一场“出走”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