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思维与哲学
思维是抽象的,不适合进行谈论,尤其是写作出来让他人看到。
但是,由于大量的,古今之人,对于生活规律的总结,对于事物与自我的关系的认识,由此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思维类型。
最普遍的表现,就是各种哲学理论的建立和流传。
将思维逻辑化,具体化,用哲学加以说明。
如,儒家《中庸》哲学。
如果以数学当中的数轴作喻,有无穷大的一端,有无穷小的一端,而中间的0点,就是中庸之道所在的状态。
当然,中庸之道绝非这么简单,其中有很多对其加以阐释的具体内容。
而中庸思维,就是将一切问题都归纳为不偏不倚的,中间状态。
如,道家“道”的哲学。
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上善若水”,说的就是一种自然之态。
这与中庸之道也有共通之处,也是旨在说明一种平衡状态,不过道家阐释的对象往往是自然之物,而中庸更多的是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然而要从这类艰深的哲学理论中体会出现世的实际用处,要比理解它们更加困难。
2,一些思维模式。
“易”的思维,变化而变。
“易”,按古文字解法,上面一个“日”,下面一个“月”。
乃是阴阳之道,阴阳衍生变化,变化之道。
《孙子兵法》中讲究兵无常势,说的就是变化的性质。
这是灵活的变通思维。
变化的思维也是发展培养多向思维的基础。
多向思维,理性与感性思维,依据应用环境不同而自由切换。
理性思维自然需要不断训练与强化,而感性上的改变,本身固性之大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有时理性与感性的界限也并不是那么明白,所以也就不必要处处去衡量利弊了。
而现在处处要求多边型人才,其实也就是要求这样的人拥有多边型思维,能够应付不同环境下的不同工作。
形式不同,当然思维也是不同的,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好所对应的事情,就像面对不同的人,你也会有不同的表现一样。
4,自然发展变化的观点。
让一切自然流动,让自己处于命运当中,其他的不作奢求,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若是对一些东西有过多的掌控欲,或者觉得某物一定要去强求,就会产生很多不必要的烦恼。
对于思维,我们更应该看作是自己的性格的必然发展以及延伸。
每个人性格或许有所缺陷,但是,如果意识到这一点,那么,积极寻找改变的方法,努力去做,性格当中一些不必要的杂质自然而然就清除出去了。
或许我们自己很难察觉到自己的性格形态,但从自己思维过程的省察中,或许能够看到一些性格的蛛丝马迹。
一个人真正的改变,往往就是从反思和自省中发生的。
让自己的性格自然发展,同时也对它有个客观的监督,多多观察与反思,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避免自己误入歧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