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和组内老师开启了低年级的阅读课。面对一群6、7岁的小可爱们,怎么上课他们更能接受?怎样做让课堂更有趣?怎么更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一连串的问题,萦绕在我们心头。
教研,拨动儿童的心弦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孩子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内容发生共鸣,我们就需要把课堂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只有课堂变得有意思,孩子们才会喜欢课堂,喜欢老师,从而喜欢上这门课程。
尝试找到适合孩子课堂的过程是非常有趣的。教研时,我们几位老师边教研,边模拟课堂,玩起了角色扮演。置身于孩童的世界,尝试着孩子的语言,动作,想象着孩子的想法,感受他们的感受,学着他们的模样读童谣、做律动操、玩游戏、做小老师……就这样教学设计中不和谐的课堂环节被删除,一个个小妙招在模拟中诞生,一个个“小彩蛋”也在我们的欢笑声中长出来。两周时间课堂的实践,孩子们的课堂氛围越来越热烈,学习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我想这得益于蹲下身子把自己置身于儿童的世界,把自己当成孩子,去体验,去观察,去发现,走进孩子的心中对准音调,拨动他们的心弦。
童谣,点亮课堂的星辰
有关研究指出,人的主要阅读能力,是在3--8岁期间形成的。如果在幼儿时期不及时启蒙阅读意识,激发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入学后的孩子就可能出现学习适应困难。因此,开展适宜的阅读活动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童谣是打开儿童文学世界的第一扇门,也是孩子们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最好的蓝本。所以我们将童谣儿歌作为切入点, 引入课堂,孩子们不仅在潜移默化中认识汉字,同时也积累了语言词汇,激发了阅读兴趣, 培养阅读能力。
在童谣儿歌的选择上,我们把生活场景, 日月星辰, 鱼虫鸟兽, 花草树木,节日习俗都融入其中,让孩子们从中亲近母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体验阅读的快乐。“一一二二,点点头。三三四四,伸伸手。五五六六……”生动活泼的语言,浅显简单的内容, 丰富孩子的想象,迎合了孩子的趣味, 易于孩子们吟诵。优美动听的韵律, 和谐明快的节奏, 富有童真童趣, 又切入了儿童的心灵, 能给予他们美的熏陶和体验。
在课堂领读中,我们会加入不同的语调变化,进行夸张的演绎,用起伏的语调表达童谣中着急、快乐、用力、紧张、激动的情感。通过表情、动作等有声有色的念诵吸引孩子们,他们会被带入角色中、情境中,时不时地模仿跟读。
朱熹在《训学斋规》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在低学龄时期阅读梯级训练法主要有指读出声、指读不出声、出声不指读、默读。指读是孩子从亲子阅读走向自主阅读时,防止跳行、读错字、增减字的很有效的阅读技巧。而出声是阅读发展的起点,它使脑神经处于兴奋状态,是语感的必走之路;也促使孩子对读的过程不断进行反馈并积极思考。因此在跟读环节,我们会引导并关注孩子们小手指字,眼睛看书,这也为他们养成早期的阅读习惯奠定基础。
游戏,施展智慧的魔力
高尔基说过:“游戏是儿童们认识世界的方法,也是他们认识世界的工具。”游戏对于孩子来说有着极强的吸引力,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往往会迸发出更多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充分享受游戏的同时,获得更多有效的知识。
游戏就是我们课堂的主基调,发展孩子们的有意注意力,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热身是游戏,童谣念读是游戏,巩固是游戏,放松是游戏。在读童谣的过程中,我们也会将音乐节奏、舞蹈律动、手指操等融入其中,开发调节课堂氛围的小游戏,比如在读完一首童谣后,我们会玩词语对对碰游戏。老师会把儿歌中所有的短句通过卡片形式打乱顺序分发给各小组。小组内小朋友一边读儿歌一边找到词语卡片按正确顺序摆一摆,最终,全部摆成已完成的童谣。巩固环节,除了一些传统的游戏,如开火车,挑战赛等游戏外,我们也会根据儿歌内容,开发小鸟飞飞、打老虎、大风吹、望远镜、青蛙回家等游戏,丰富课堂,调节课堂氛围,让孩子们享受课堂,爱上课堂。
躬行践履,砥志研思,带着问题去实践无疑是寻找答案的最佳路径。
这段时间的我们虽说是每天自带小马达,高速运转,但内心是充盈的,我们也深信通过这样深一脚浅一脚的实践,答案就在不远处等着我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