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时间没有更新自己的博客了,这其中有工作量饱满的原因,另外主要还是自己在工作和自学的时间管理上仍然不够合理,没有充分利用好大块的自由时间,脑子和身体都动的少了,体重蹭蹭往上增加但是智慧和知识都没有同步跟上。
这一段工作时间的积累但却没有得到有效的成长,思想上的懒惰是主要原因,习惯于搬砖和重复性的工作,以为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成长也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其实恰恰相反。这个差别可以举个简单的例子来验证:比如某大公司发布了如下一个招聘需求,招聘资深建筑工程师,提供具有行业竞争力的薪酬,要求如下:
- 5年房屋建设工作经验;
- 对房屋建设的各个阶段有深刻了解;
- 熟悉各种类型的砖头、钢筋、水泥等原材料的使用方式;
- 要求持有国家二级以上建造师证书;
- 吃苦耐劳优先。
看到这个jd后,只要是有5年经验的建造师都跃跃欲试,都觉得自己可以。其实这个岗位是干什么的呢?这家大公司想盖一栋50层的高端商业写字楼,需要招一个资深工程师来完成整个高楼的地基、框架和外形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容灾和抗震等级。而来应聘的一大部分建筑工程师,他们虽然工作了5年,可是他们平时都在做什么呢?大概是这样的:
- 搬砖、和水泥、砌墙等;
- 建过的房子不超过6层;
从来没有考虑过地基的搭建、框架和外形的设计,因为他们不需要考虑,只要按照已有的方案来干就行。就这样工作了5年,在自己的工作领域(搬砖、和水泥、砌墙)驾轻就熟,觉得建房子不就这么简单嘛,觉得自己已经精通了建房子。但事实上,他们真的能够胜任50层高楼的建筑工作吗?很显然,不能!
从而可以联想到中国大多数的互联网技术从业者,能参与到淘宝、京东乃至微信这类产品或平台的开发者毕竟寥寥,如果在不同的各个中小公司流转,用的技术和见到的平台也就是“6层楼”小房子搭建,很难有摩天大厦的整体参与和技术体验,很少接触和考虑各种复杂而经典的问题,成长也就停滞不前。
开涛在自己的公号文章《开发十年经验之谈:如何构建自己的Java开发体系》谈到了自己的一段经历,在一进入大公司后,由于经历不够,再加上刚毕业就在大公司上班,不能沉下心来研究技术,浪费了一段时间。后来在和在贝尔实验室(上海)工作的研究生同学的一次交流中,让他严重的意识到,做为程序员除了做好公司安排的工作只是为了自己“活着”,而程序员的“生活”应该是体现在自己对技术的追求和对源码的执着之上。这次交流才真正影响了他的程序人生。他给出的建议,影响程序员明天困局的往往就是一直挂着我们嘴边的小事,那些源码啊,框架啊,实战,造轮子,开源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实实在在亲力亲为的一行行代码去解决。
所以从开涛之后的学习轨迹可以看到,他对于ssm体系深入到源码的掌握,与此同时在分享出来同大家一起学习,从学习者转变为领路人,我们平时用到各种框架和工具习惯到不加思索,只是在架构师和leader的保护下堆砌了一堆功能代码,符合了业务的基本需求,但对于自己真正操刀和设计一栋大楼来说,修为还远远不够,技术的修炼是基本功,少谈一些财务自由和模式创新,在长达几十年的职业生涯里,先修炼好底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