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作者: 李蓉乐平市湾头中小学 | 来源:发表于2023-09-17 19:33 被阅读0次

有教无类

释义:不论哪一类人都应当受到教育

出处:《论语·卫灵公》

子曰:“有教无类。”

孔子不仅是位思想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大半生的精力都用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而他的教育也非常成功,据说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的学生不仅将他的思想在当时社会广泛传播,影响深远;同时也将他平时的言行记录整理成册,流传千古。

《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教育。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忠焉,能勿诲乎?”(忠于他,能不教诲他吗?)“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认为“诲人不倦”是“圣”与“仁”。可见孔子十分重视教育。而“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理念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孔子曾说“自行束脩(xiū,肉干)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带一点薄礼给他,他没有不教诲的。也就是说只要愿意虚心求教他,他一定“诲人不倦”,而无关求教之人的贫富贵贱。这不仅是因为孔子认为教育是“仁”的体现,“不教而杀谓之虐”;同时教育也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老虎犀牛从槛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是谁的责任?当然是“监管者”的责任。舜“使布五教于四方”,“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尧舜施教于民,从此天下昌明,社会和谐。自古我们便认为教化万民是一种国家责任,社会责任。 人非生而知之,对于身边的人和事你是否有过“不教而杀”的粗暴,何妨多一些耐心,毕竟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有教无类”“不教而杀谓之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摘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zuw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