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8-06-02

2018-06-02

作者: 昭木 | 来源:发表于2018-06-02 17:10 被阅读0次

    Born to Die

    第一次听到时觉得这个词够酷,我喜欢这个种直面死亡的理性生活观。

    史铁生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我想只有经历过生死的人才能无畏、淡然、而又尊重,对我而言经历过死亡才觉得自己真正的成长。

           第一次离我最近的死亡是爷爷的因癌症去世,十一二岁的年纪并不懂“死亡”、“离开”意味着什么,更没有深刻的体会。但我想那对于我父亲来说是一次真正的成长。也许三十多岁的他曾想过如何给自己的父亲养老,如何让他安度晚年。但一切的计划就在短短几个月之间需要被彻底打乱,需要重新调整,最需要调整的是他如何面对并接受这件事情的心情。

           第二次接触死亡是四年前大二寒假姥姥的去世,我没有任何准备,纵使她已高龄,我依然认为死亡这件事离她很远。所以我构想了无数个关于她的计划,“工作以后要把她带在我的身边和我一起生活、带她走出生活一辈子的村子去外面看看、给她买某些东西……”。突然有一天计划中的主人公不在了,就像被抽离了支柱的大厦,一瞬间轰然倒塌。回想当时只觉得姥姥在那一年突然间就老了,似乎一切也有迹可循,但心里就是从来没有做过准备。姥姥的离世是突然,年初二的时候因急病住到医院,第二天我去看她,一直认为她没什么大问题,住院治疗几天就可以回家了,我回家等着她。 姥姥的去世,似乎也让我重新审视了死亡这件事,但也只是认为这是年老人会面临。姥姥六岁的曾孙女认为她去世是到天上去了,那里有好多棉花糖,也是好幸福的。儿童的眼中的去世是童话般的。

          上次在南京,weiwei姐和我说,当了母亲以后才深切懂得姥姥当初是有多爱我们,后悔当初没有为她多做点什么,没有多回去看看她。我又何尝不是,虽然我从留守儿童变成留守少年都是和姥姥一起生活,但是却没有几次能坐下来认真的听她说过一遍又一遍的话,讲一遍又一遍的故事。这次我尝试接受我最爱的人终有一天都会离开的事实,但那一天似乎并不太近呀。

          第三次接近死亡是去年暑假,母亲刚做完一个小手术恢复尚好出院,却突然脑出血和血栓昏迷。突发事件让我措手不及,毕竟“在我心中妈妈一直是超人”。家里只有我,幸运的是有亲戚赶到。从家里送到最近医院,等待救护车转院,那天的三个小时特别漫长,慌张中不断告诉自己要冷静,我是家属要冷静做每一个决定,鬼知道我经历了什么。在那短短的几个小时里,我想到了无数种可能,做好最坏的心里准备。那天晚上和老弟在监护室门外的走廊里睡了一夜,不断的联系在外地的老爸,我们都知道彼此一夜未眠。

           经历生死之后才发现人的生命是世界上最脆弱的东西,死亡就像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说的“死是人之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确知而不确定,超不过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生来注定却不知何时来,无法替代,是人生的大限。在死亡面前任何人终归平等,无处逃脱。

          中国自古有话“生死大事”,但传统人上人们只愿面对“生”却闭口不谈“死”,电话号码、车牌号各种带四都不好听。孔老夫子的“未知生焉知死”这是我们一种普遍的生死态度。但是能坦然面对死亡,在濒临绝望与死亡的那一刻,面对自己的本真,才能选择去更好的生存、认真对待生活和爱身边的人。

          希望自己面对死亡能有理性和敬畏,而非恐惧和不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06-0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zvr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