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什么“绑架”了我们?

前几天无意中和珠珠聊天时听她说起想要写一个搞笑点的文案,关于农村老人不会用手机,也很排斥子女一天到晚看手机,但是自从他们知道还有一个“某音”,便从此不可自拔地迷恋上了手机。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感觉我们每分每秒都离不开手机,刷短视频、玩网络游戏、追剧观影、阅读看小说、直播带货等,当然也包括一部分的工作和学习。小到刚学会坐着吃饭的小孩,大人们给他喂饭时为了能让他保持安静,定定心心地吃完饭,把一部手机往他眼前一放就足够了;大到戴着老花眼镜坐在轮椅里腿脚不太方便的老大爷,为了消磨时光在手机里玩起了斗地主的游戏;年轻一点的男生们一大半都在玩网络游戏,女生们一大半都在追剧观影或者直播网购;中老年大叔们都在使用手机炒股唱歌看小说;中老年大妈们则使用手机拍照摄影社交。剥毛豆时看手机、炒菜做饭时看手机、做家务时看手机、地铁上看手机、上班午休时也是看手机。喜欢玩短视频的婳婳说:“玩手机能给我带来快乐,我只要一玩手机就觉得很开心,人活着不就是为了每天能开开心心吗?”我觉得她说的话没毛病,我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就是想过上开心的日子吗!有些人通过手机赚到了流量的红利,而有些人只是得到了所谓的“快乐”。只是我不知道,这样通过玩手机就能得到快乐的日子能持续多久?会不会有一天也会厌倦?
手机正在偷偷不停地消耗我们的能量,像精神鸦片一样,无形中我们已经被手机给绑架了。很难想象,如果我们哪天放下了手机,会是怎样的状态?
“啪”,小果一边生气地把手机摔出老远,一边气急败坏地吼道:“这么简单的问题我都说了好几遍了你都听不明白,还要夹带人身攻击,我不想跟你说话,真是受够了!”“你是傻子吗,思路像尿路一样,笨死算了!”“喂,你闯的烂摊子凭什么要由我来收拾残局,就是因为我好说话好欺负吗?”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就很难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动不动就容易暴躁。我们经常会被某种小事或某个人牵动情绪,变得爱生气,每天有很多很多的气。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为了维护所谓的人际关系,我们不断地在努力管好情绪,但是最后往往被情绪所绑架,消耗了我们很多很多的能量。一方面我们情绪不好可能是压力过大造成的,另一方便我们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可能是不懂得如何情绪管理。“情商之父”丹尼尔·戈尔曼的著作《情商》这本书里面把情商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
1: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
2: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
3:自我激励的能力;
4: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
5: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
我把这五个能力简单归纳成:认识自己,管理自己,激励自己,认识别人,管理别人。我们终极一生要做的就是管好自己,把自己的人生过好,注意,千万别被“情绪”给绑架了。
你有没有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到了该退休年龄的人实际还不愿意退休,一边领着养老金一边继续着早出晚归的日子。反而有一部分小年轻打几天工玩几天,过着“躺平”的日子。虎妞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年轻的时候为了谋生,她从事过很多工种。从车间一线三班倒的工人到绣花女工;从编织羊毛衫的自由职业者到家政服务员;从财务到仓库管理员......每一份工作都需要付出很多心力,更需要前期的学习和投入。以前物质匮乏的年代是没有办法不劳作,而现在物质基础好了,感觉不需要再像从前那样拼命了,她却还是一如既往地“努力”。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结构是心理学中的激励理论,包括人类需求的五级模型,通常被描绘成金字塔内的等级。从层次结构的底部向上,需求分别为:生理(食物和衣服),安全(工作保障),社交需要(友谊),尊重和自我实现。我觉得她都已经实现了生理、安全、社交需要,想要赢得尊重和自我实现,通过目前比较基础的劳作肯定是实现不了的。但是我们都是普通人,时间长了难免会有路径依赖,习惯了每天早出晚归的日子,突然哪天停下来会感觉无所适从,就算那个时候已经不完全是为了钱。然后物质改善以后,她依然是舍不得把钱花在衣食住行上,就像我们上学时课本里出现的那个“守财奴”葛朗台。
金钱只是一种工具,它是为我们服务的,而不是来绑架我们的。活出自我而不是活成了“工具人”。我知道说起来都挺容易,其实做起来有时候难于上青天。小时候东家奶奶总是和我说:“吃光用光,身体健康。”现在倒是能深刻体会她说的话了。俗话说:“儿孙自有儿孙福”,我们每个人只要把自己管好,足矣!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被非合理的信念所绑架(就是错误的假设认知):
1、有钱就能幸福
2、考上好大学就叫成功
3、考上公务员是我唯一的出路
4、亲人都是为我好
5、妥协就能赢得别人的喜欢
最后,引用《无声告白》里面的一句话送给你:“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愿我们的人生不被任何事物所绑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