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去培训的事宜,以及近年编制报告的体会,认为编制一本报告整体来说是五分思考、三分写作、两分表达。
五分思考。孙子兵法讲过“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王阳明也讲“知是行之始”,其实这都是在说明思考的重要性,说明谋而后动回到我们写报告同样如此,一本社会责任报告就是一个组织的缩影,既是精神的缩影、文化的缩影,也是发展历史的缩影、发展现状的缩影,更是发展潜力的缩影。明眼人看报告,关注的就是这些,因此,为了发挥报告在传播方面的价值,在写的过程中就应该关注这些问题。因此,思考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公司的整体,包括公司的愿景、战略、规划、企业文化等制度因素;二是领导的管理风格、管理倾向等;三是企业的相关方关注的焦点和重点;四是企业的非制度因素,如习惯、风俗等;五是企业的产业布局;六是所处行业的特点和地位;七是在集团中的定位和地位;八是企业的年度重点和亮点;九是对呈现方式的思考,如篇章的布局、文章中的逻辑图、文章的设计风格等等内容。上面九个因素,是在启动报告编制工作时,需要着重关注的点,这些有助于统筹兼顾企业内外部的需求,把握报告的方向和定位,凸显其在传播方面的实质性,当然,报告对内还有管理提升的价值,不是今天要讨论的问题。综上,一份成功的报告那一定是将大部分时间用在对公司、对相关方的思考上,是一中系统性的梳理过程,也是一种思考构建品牌和营销的过程。其实,这个推广到其他方面也同样适用,不论什么问题,都需要这种系统性的思考,将这个问题再上升一点层次,从一本报告的管理到企业或者一个组织的管理,其思考的过程,可以压缩一下,有几个方面,并且是层层递进的:一是做一个决策有什么用;二是这个决策产生的成果谁用;三是如果有什么用和谁用是否有矛盾;四是怎样取舍和平衡,是否有备选的方案;五是谁来实现这个决策,这应该是组织管理中需要重点予以考虑的问题,也是应该占用大量时间讨论、研究的问题。
三分写作。写作是执行,是对前八项思考的落地,这个过程要求的就是对资料的熟悉和掌握,以及对文字的把握能力,这个过程要求根据不同企业的风格进行撰写优化,比如一般外企要求简洁明了,数字说话;央企则是官方语言、押韵成章、中庸表述;私企则是更加突出个体贡献和参与能力,略带夸大等。在写作的过程中还应该特别注意描述的严谨,要让写下的文字经得起推敲,并且要尽力最大易懂,毕竟报告很多时候面对的还是普通大众,包括一些政府、金融和社会组织等机构,其实对行内的了解并不是很深,因此,这方面也是要注意的一个点,当然在企业有特殊要求的时候,比如集团,这时候就要尽量协调,在部分内容保持内部风格的基础上,在大众更关心的内容上进行外部化表达,以期平衡领导和外部的预期。
两分表达。这是对最后一项思考的落地,当然这个也要综合考虑其他的思考,但是主要侧重的是第九项,即报告的设计。一个符合企业风格的设计方案,往往能够为报告增色不少,但是为什么这个只占两分,这是因为,设计虽然是由外部设计师完成,但这个的设计思考一定是在项目负责人的脑海里形成的吗,批量化的设计产品不可能做出切合企业特色的产品,这个过程项目负责人一定要积极参与,从整体到细节的参与到设计的过程中,将脑海中每一个想法变成现实。
综上,一份报告来之不易,不存在套用的问题,每一份报告都应该是一个系统的思考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最适合的产品。
网友评论